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第八支队解放了大理地区的剑川、鹤庆、洱源、云龙、邓川、宾川、祥云、弥渡、蒙化、凤仪等地。同年12月9日,云南省主席卢汉宣布起义。12月下旬,七支队进驻大理,接管政权。1950年2月1日,大理专员公署正式成立,专署驻大理县,辖下关、大理、邓川、宾川、祥云、凤仪、弥渡、蒙化、云县、缅宁、顺宁、永平、漾濞、云龙、洱源15县(区)。1951年下关区改... 【详情】
迄民国元年(1912年),析蒙化、永平、云龙、洱源4县各一部分地置漾濞县;同年,宾川州、剑川州、鹤庆州、云龙州改为县;析云南、赵州、蒙化3县各一部分地,置弥渡县。改蒙化直隶厅为蒙化府,辖漾濞、弥渡2县。民国2年(1913年)云南省军政府改清朝的迤西道为滇西道,大理地区隶属滇西道。民国3年(1914年),滇西道改称腾越道,大理地区隶属腾越道。同年,太和县更名大理县,赵州更名凤仪县,浪穹县更名洱源县,邓川州更名邓... 【详情】
清朝时期,今大理州地域分别隶属于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和蒙化府直隶厅。鄂尔泰任云贵总督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大理地区被划为云南的内地。《蛮司志》卷八载:“版籍其地,加以经化,创置云南、楚雄、临安、大理诸府为内地;更以元江、永昌之外麓川、车里诸地为西南夷,一如旧时成都之视滇池。”大理府为迤西道治所,大理提督驻地,领州四、县三、长官司一。领州:赵州、邓川州、宾川州、云龙州;领县:太和县、云南... 【详情】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改行省为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诸府州县司;置诸指挥使司,领诸卫所;置提刑按察司,分巡安普、临元、金沧、洱海四道,并察诸府州县司卫所,称为“三司”。明代今大理州地域分隶于大理府、鹤庆府、蒙化府、永昌府和楚雄府。大理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立为府,领州四、县三、长官司一。太和县:北有龙首关,亦曰上关;南有龙尾关,亦曰下关。在今大理市地域内。赵州:在今大理市凤仪及弥渡... 【详情】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元兵,从宁夏入甘肃,经六盘山,结集于临洮(甘肃南部),然后进入四川西北部,在松潘地区分三路以进。忽必烈亲率中道兵,过大渡河“经行山谷二千余里”,由今盐源、永胜,直抵金沙江,“乘革囊及伐以渡”,到达今丽江境。忽必烈率军攻取了剑川、鹤庆,由上关进逼大理城。城破,大理相高祥被杀,大理王段兴智逃到滇池地区。1254年春,忽必烈班师北还,兀良合台留镇云南。公元1254年,兀良合台继续... 【详情】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通海节度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大理国的版图,据《元史·地理志》载:“东至普安路之横山,西至缅甸之江头城,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羊苴咩城继南诏之后,仍为大理国的都城,称之为紫城、皇城,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朝曾先后封赠大理国王为“云南八国都王”、“云南大理国主”、“云南节度使...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