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 法定主动公开 / 预决算公开 / 财政预决算
  • 索引号: 15239321M/2024-00027
  • 发布机构: 大理州财政局

关于大理白族自治州2003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4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1日
  • 来源: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关于大理白族自治州2003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4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4110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一、2003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3年,在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州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州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全面组织实施州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地方财政预算,努力克服财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积极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不断加强财政管理,狠抓增收节支工作,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圆满完成了州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财政收支任务,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2003年,全州财政总收入完成271547万元,比上年增收26972万元,增长11%,超年初计划3个百分点。其中:上划中央和省级收入完成141961万元,比上年增收12303万元,增长9.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9586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5%,比上年增收14669万元,增长12.8%。全州地方财政支出完成301069万元,比上年增支27031万元,增长9.9%

    财政收入分征管部门的完成情况是:国税部门税收收入143577万元,完成年初计划的99.5%,比上年增长6.5 %;地税部门组织收入94062万元,完成年初计划的103.2%,比上年增长18.1%;财政部门组织非税收入33908万元,完成年初计划的118%,比上年增长12.7%

    预算执行结果,全州财政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8204万元,税收返还收入59538万元,省定额补助15084万元,省专项补助57733万元,调入资金5846万元,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补助55782万元,上年滚存结余3217万元,收入方总计315404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01069万元,上解支出10500万元,支出方总计311569万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3835万元,其中项目结转支出2287万元,净结余1548 万元。各县市实现了收支平衡,州本级净结余170万元。

   上述财政收支数字为快报数,全年决算数待全州财政决算汇总,并经省财政厅审核批复后,再向州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完成2003年财政预算目标所做的主要工作

   2003年,是财政工作极不平凡的一年。一方面,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不断增多,收入增长困难,而经济社会发展对财政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抗击“非典”等突发性事件也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国家财政的一些大型会议相继在大理举行,档次高,要求严,工作任务非常繁重。面对财政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压力,各级财政部门坚定信心,团结奋进,统筹兼顾,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预算目标和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一)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全州经济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2003年,各级财政通过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对事关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重大建设项目给予了重点投入,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州财政安排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1000万元,集中支持11个产业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工业、环保、乡镇企业、基础设施等重大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为项目立项和招商引资奠定了基础;安排1000万元工业园区和工业小区建设资金,支持各县完善工业园区和工业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和投资环境,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源培植的载体;安排1000万元担保资金,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4500万元的融资贷款担保,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安排1000万元县乡公路弹石化建设资金,努力改善乡镇投资和发展环境。与此同时,各级财政通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进一步加大了对交通、水利、农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全州基本建设支出完成26535万元,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为经济建设注入了活力。在经济发展加快,税基不断拓宽的有利条件下,各级财税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强化税收征管,坚持依法治税,做到应收尽收。反映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的主体税种大幅增长,增值税完成67552万元,比上年增长8.3%,营业税完成26397万元,增长14.2%,企业所得税完成15650万元,增长23.4%,“两烟”上缴财政的各项税收达121512万元,增长5.8%,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完成4748万元,增长55.5%,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有所提高,确保了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的同步增长。

(二)加大财政公共支出力度,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把确保工资发放作为财政工作的第一要务,从预算安排、资金调度和加强管理上,较好地保障了职工工资发放,确保了机关单位机构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全州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达44251万元,比上年增长7%,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177万元,继续推进易地开发和安居温饱工程建设,重点实施了67个重点村、70个安居温饱村、5000户安居工程建设及15136589人的易地开发扶贫,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用于教育的支出达62539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完成了中小学危房改造8.7万平方米,8所寄宿制学校建设,9所中小学校调整布局和9所学校“二期贫义工程”建设。科技方面支出2295万元,比上年增长13.1%,主要投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洱海环境保护与治理等科技项目,提高了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紧紧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增加了对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项目的投入,全州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方面的支出8348万元。社会保障方面支出66436万元,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工资待遇、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的按时足额发放,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保障了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救济和地震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全州各级共投入3240万元,为全面完成“非典”防疫工作提供了资金支持。完成了第一期中央政法专款项目建设工作,投入资金3498万元,用于基层政法机关办案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政法部门的办案条件。公检法司支出达17809万元,比上年增长24.4%,较好地保证了政法部门的执法经费,确保了全州社会稳定。

(三)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努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2003年,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不断增多。收入方面,国家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个体工商户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提高、西部大开发所得税优惠政策、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弱势群体人员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受“非典”疫情影响,部分行业经济效益下滑和税收、政府性基金减免等,都造成了财政大量减收。支出方面,政策性增支和必保的支出增加较多,如行政事业单位调标增支、实施边疆津贴、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等,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保平衡的压力很大,仅靠全州自身的财力是难以消化的。为帮助各县市克服财政困难,我们积极向上级汇报情况,反映困难,在调资增支、农村税费改革、实施边疆津贴及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等方面得到了上级的大力支持。州财政通过调整支出结构,也进一步增加了对各县市的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2003年,州财政下达各县市的各种补助总额达到了13.9亿元,占县市财政支出的56%,极大地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确保了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为全州财政收支平衡奠定了基础。

(四)从完善机制入手,积极推进各项改革。

    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成立了产权交易中心,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把资产处置关,通过公平交易,成交价款57206万元,国有资产增值率达33%,确保了国有企业职工安置的经费来源,维护了社会稳定。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逐步构建政府采购框架体系。加快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步伐,完成了农村中小学财务上划县级管理和教师工资纳入县级统发工作。建立住房补贴制度,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积极参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完善经费供给方式。积极推进宾川、弥渡两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筹集资金959万元,为解决试点县广大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积极推进农村卫生体制改革,抓好乡镇卫生院上划县级管理的各项工作。按照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在准确把握改革政策的基础上,精心制定了既符合中央和省的政策,又突出大理州实际的试点工作方案,从200389全面启动实施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涉及71万农户、292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据统计,改革后,农民负担总额为7402万元,比改革前减少10678万元,减负率为59.1%,人均负担减少37元,亩均负担减少49元,初步实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的改革目标。

(五)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适应各项财政工作的要求。

    狠抓财政干部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举办了大理州财政干部专题研讨班,积极参加中央和省举办的各种培训和学习,提高了财政干部驾驭各种工作的能力。通过积极向财政部争取并经亚洲开发银行同意,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12届部长会议在大理州举行。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州级各部门密切配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财政部和省政府的大力帮助支持下,按国际惯例高标准、严要求做好筹备工作,确保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受到了中央领导和省领导的高度评价,进一步宣传了大理,树立了我州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随后,财政部转移支付立法国际研讨会、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和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第一次全体会议相继在大理成功举行,财政部门以优质高效的筹备工作,向财政部领导和中外来宾展示了大理州财政干部打硬仗、能吃苦、业务精、效率高的良好风貌。

三、2004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州委五届三次全会的总体部署,2004年全州地方财政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不断拓宽生财渠道,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努力提高公共保障能力,确保职工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确保各项重点支出,量力而行谋发展;进一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强化监督管理,不断提高理财水平。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2004年全州地方财政预算草案建议如下:

    全州财政总收入安排293400万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上划中央增值税安排54600万元,增长7.8%;上划中央消费税安排77100万元,增长7.6%;上划中央和省所得税安排21700万元,增长11.3%;地方财政收入安排140000万元,增长8%。全州地方财政本级支出安排261000万元(不含上级专款),比上年增长7.1%。

    州本级预算安排可用财力为48600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6.8%,其中:州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200万元;税收返还收入33446万元;县市上解收入11051万元;州对县体制及其它补助10267万元;州级上年净结余170万元。州本级预算支出安排48600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6.8%,财政收支平衡。主要支出项目是:专项支出(罚没办案经费、水费、排污费等)2350万元;州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16110万元;州级机关事业单位公用经费7000万元;大理市洱海水费收入补助960万元,行政切块经费2000万元;重点建设资金2000万元;预留预备费700万元;各项上解支出1942万元;各项经费切块15538万元,分别为:农业方面安排3830万元;两烟生产及其它奖励安排1200万元;工交、商贸、旅游等方面安排2920万元;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安排3385万元;卫生方面安排554万元;抚恤和社保资金安排660万元;党群、政法方面安排1089万元;其它支出安排1900万元。

四、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开创2004年财政工作新局面

    2004年,全州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对全州财政收入影响较大的烟草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他支柱产业对财政的贡献也将会有所提高,为做好全年的财政工作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财政减收增支的因素仍然较多,收支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收入方面,执行中央和省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面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将农业税税率整体降低一个百分点等都将制约财政增收,全州可用财力增幅有限。支出方面,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等,需要相应增加支出,全州保机构运转、保工资发放、保农业、教育、科技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刚性支出的压力增大,收支矛盾将更为尖锐。我们要正视前进中遇到的困难,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估计得多一些,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准备得充分一些,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努力开创全州财政工作的新局面。

(一)牢固树立生产观点,努力拓宽生财渠道。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对经济起能动作用。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培植财源,才能使财政走上良性发展的路子。2004年,中央进一步完善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调减了国债的投资规模,并对投资方向作了一些调整。各级财政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项目准备工作,积极向上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加快建设一批事关全局和有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特别是要在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力争上一些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骨干项目。在安排生产建设性支出过程中,要尽可能打破切块分配、分散安排的格局,集中资金办大事,更好地发挥财政支持经济建设的职能作用。当前,要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着力培植财源建设的载体,集中力量培植一批事关全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引进、发展一批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劲支撑和拉动作用、对财政收入贡献大的大型项目,壮大骨干财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稳固基础财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拓宽新兴财源。在财源建设中,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财源建设的思路。必须改变过去靠财政投入、减税让利等手段来支持财源建设的老路子,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完善机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搞好引导服务上来,实现财源建设的市场化。同时,要建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抓财源建设的激励和监督制约机制,调动各级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

(二)加强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认真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坚持依法治税,严格执行税收法规。继续清理现行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到期的要及时恢复征税,坚决制止各级各部门擅自出台税收优惠或变相优惠政策,维护税法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加大税收稽查力度,坚决打击偷、逃、骗、抗税等违法行为,防止税收流失。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清缴欠税,既不能收过头税,也不能违规列收列支虚增收入,更不能该收不收、违规退库,滞压税款。要加强对国有资产转让、股权收益和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的征缴工作,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三)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强对公共支出的保障能力。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界定财政支出范围,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千方百计保吃饭,尽力而为搞建设,切实提高财政的公共保障能力。在预算安排中,首先确保工资性支出和国家政权机关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经费按时足额发放,促进社会稳定。按政策优先安排应由财政承担的各项社会保障支出,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按时足额发放。对农业、扶贫、科技、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支出,要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优化结构,综合平衡,重点予以保障。在财政支出管理中,要通过合理调整结构,大力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购置费、出国考察培训费等一般性支出。

(四)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继续深化财政改革。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应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收入来源和支出责任,逐步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二是继续改进预算编制办法,借鉴部门预算的成功做法,细化项目预算,做到预算内外综合平衡。三是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以工资统发为基础,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四是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建立采购管理机构与集中采购机构相互制约的机制,逐步规范政府采购管理。五是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六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把按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足额纳入预算管理,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要建立健全收缴分离制度,及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

(五)加强财政监督,维护财经纪律。

    加强财政监督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环境的现实需要,必须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职能,不断提高做好财政监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根据财政改革和财政管理的需要确定重点内容和具体检查方式,建立起新型的与财政管理同步的监督制约机制,实现对财政资金全过程监督,强化对财政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要紧紧围绕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社会关注的重点专项资金开展检查,特别是对国债资金、社保资金、救灾扶贫资金等,要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防止被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进一步扩大推广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报账制,积极试行政府投资的前置审计制度和项目投资评审制度,对资金效果、项目完成情况等进行科学分析评估,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作出评价,保证建设资金的真实合法和有效使用,提高投资效益。强化会计监督机制创新,加大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力度,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强化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监督的层次和效果,防止和化解财政风险,不断提高财政运行质量。进一步加强财政法制建设,认真贯彻执行财经法规,加大对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处罚力度,促进财经领域的依法管理,推进依法理财进程。

(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财政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切实转变财政职能,改变传统的理财思路和理财方法,建立科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机制。弱化专项资金的分配,全面采用规范的转移支付办法,提高资金分配的公开、公正和合理性。大力改进工作作风,抓大事、谋大局,讲改革,讲效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为基层搞好服务,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牢固树立窗口意识,大兴文明办公、礼貌待人的良好风气。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做到勤政廉政,常抓不懈。切实加强财政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充实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财政干部的综合素质。加快财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实施“金财工程”,全面提高财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各位代表,全面实现2004年的财政预算目标,对于促进全州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意义重大。让我们在州委的领导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团结奋进,扎实工作,确保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促进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