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通信“生命线”成为产业深度融合“加速带”
永平县推进电信普遍服务为乡村振兴插上“数治新翅膀”
□通讯员 周盛朝 马玲妮
永平县紧紧围绕“消除数字鸿沟、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紧跟时代步伐,克服困难,积极实施4G和5G基站建设,扎实推进电信普遍服务,全力打造数字化发展的新基建,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网络支撑保障。
“十四五”以来,永平县各级各有关部门聚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统筹推进城乡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均等化,不断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通信供给差异,将其作为推动全县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民生福祉的关键来抓,统筹协调移动、电信、联通、广电网络、铁塔等企业,加快推进新型基建,加强补盲提速、扩网提质,夯实信息产业基础,为新型工业化、数字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截至2025年2月,全县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2亿元,新建5G基站170个、4G基站50个,改造基站35座,5G网络覆盖率达51%,实现县城规划区域、园区、铁路、旅游景区、重要应急保障场所、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及1235个自然村的网络全覆盖,其中31个最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基站建设任务圆满完成,4G网络覆盖率达99.8%;新建光缆271.93公里,新增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804个,村民小组宽带覆盖率达100%,自然村百兆宽带通达率、互联网平台IPv6支持率均达100%,县城用户百兆以上宽带使用率、千兆宽带接入能力均达100%。城乡通信质量和速度的提升,打通了乡村振兴的信息“大动脉”,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工业发展、乡村旅游、电商发展等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显著效益。
电信普遍服务项目的实施让全县群众的生产生活越来越便捷,不断加快推进了特色产业数字赋能,为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助力数字乡村建设,插上“数治新翅膀”。
水泄乡狮子窝村大河沟村民小组、龙街镇贵口村和安吉村、北斗乡上寨村等地属于全县31个最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基站,也是这31个最偏远基站的建成,让永平县在全省率先实现5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如今,大河沟村民小组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数字乡村”示范点,村民们通过手机,便捷地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还将自家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曾经藏在深山无人知的百年古树茶叶,如今畅销省内外。依托通信发展带来的商机,村里探索出一条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现在组建起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古树茶生产、加工、销售、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现代化龙头企业,每年吸纳近百名群众就业、吸引上千名游客到村中游玩,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现在,我们这里已经将网络直播变为‘新农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不仅我们的古树茶、野生菌等农产品可以通过直播顺畅卖出去增加收入,平时生产生活也更方便了,这个5G通信铁塔比彩虹桥还金贵!”大河沟村民小组组长罗正良指着山巅的基站塔感慨地说。
在贵口村,建成全州首个“5G+智慧农业”示范点,2023年开始村民通过电商卖出野生菌,村民每年户均收入达1000多元;在上寨村,村民们在大山深处放牧,可以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查看牛羊所在位置、活动轨迹,实现智能化放牧;在位于大理、保山交界处的龙街镇安吉村苍塘村民小组,曾因“一鸡鸣三州四县”的地理位置成为通信盲区,4G基站的开通,村民李老伯颤抖着拨通人生第一个视频电话,画面那端是在广东打工三年未归的儿子……
通信基站建设不仅架起了信息的桥梁,更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纽带,让这里的村村寨寨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而在永平博南工业(物流)园区,企业计划上线新系统,通过网络收集数据,实现更加高效和精确的控制和监测,使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在永平县人民医院,医生与上海、昆明的专家远程会诊,患者在本地就能享受到大城市专家的优质诊疗服务;在永平云南核桃(坚果)交易中心,商家正在用手机直播,把永平特色产品源源不断销售往全国各地,助力永平核桃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随着电信普遍服务项目的深入推进实施,通信基站的不断完善,永平县山区群众累计享受教育资源覆盖2.3万人次,远程医疗服务惠及1.8万群众,新增农民合作社47个,永平的数字乡村建设前景广阔,为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插上“数治新翅膀”,畅通的信息流通“大动脉”和乡村“毛细血管”,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数字乡村’建设,在5G网络覆盖、智慧农业等领域持续发力,让通信‘生命线’真正成为乡村振兴‘加速带’,进一步提升网络覆盖质量和服务水平,计划在2025年实现自然村5G网络全覆盖,推动通信网络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永平县工信局局长龙光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