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2月19日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州长 何金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第十一届州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州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2003年以来,第十一届州人民政府在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州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全面完成了州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2007年,全州完成生产总值322亿元,比2006年增长13.2%,五年年均递增12.1%。财政总收入49.4亿元,比2006年增长25.5%,年均递增15.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8亿元,比2006年增长21.5%,年均递增16.5%;五年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实现翻番,财政总收入过亿元的县市从2个增加到10个;地方一般财政支出60.9亿元,比2006年增长21.3%,年均递增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1亿元,比2006年增长17%,年均递增14.2%。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贷款余额达324.2亿元和217.7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1.7%和19.7%,年均分别递增19.8%和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16元,比2006年增收1440元,年均递增7.9%。农民人均纯收入2677元,比2006年增收246元,年均递增7.3%。全州经济总量排列全省第五位。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大幅提高
坚持在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高三产中加快发展。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5.3亿元,五年年均递增6.6%;第二产业增加值119.2亿元,年均递增17.2%;第三产业增加值117.5亿元,年均递增12.3%。三次产业结构从32∶30∶38调整为26∶37∶37。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130.9万吨,比2002年增长5.9%。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建成400万亩核桃基地和60.5万亩啤饲大麦基地,初步形成25万亩蚕桑、22.7万亩大蒜、44.5万亩蔬菜、9.4万亩梅果、14.9万亩生态茶等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粮经种植比例从77∶23调整为70∶30。战胜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畜牧业稳步发展。肉类总产36.5万吨、奶类总产26.6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37.7%和220%。实施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程,整合各类资金6.1亿元,使200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五年减少贫困人口28.5万人。整合资金2.3亿元,开展了25个小康示范村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了58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村委会办公用房建设。2005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当年为农民减负1.1亿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启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农家店1260个。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五年输出劳务人员25.6万人。
“倍增计划”顺利实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组建州县两级投资经营公司和担保公司。启动了14个工业园区建设。培植壮大了祥云飞龙、力帆骏马、下关沱茶、大理啤酒、蝶泉乳业等一批重点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2年的83户增加到141户。首轮工业“倍增计划”提前一年实现,第二轮工业“倍增计划”顺利实施。全州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72.1亿元,比2002年增长2倍;工业增加值98.9亿元,增长1.6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比2006年下降3.7个百分点。
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加快,支柱产业初具规模。烟叶生产整体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卷烟生产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2007年全州收购烟叶144.5万担,烟农收入8.8亿元;生产卷烟40万箱,实现“两烟”税收20.9亿元,占全州财政总收入的42.3%。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提质增效成效明显,接待国内外旅游者894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66.2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49.9%和130%。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实现产值20.4亿元,比2002年增长71.4%,水泥年生产能力达800万吨,产量突破400万吨;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5亿元,比2002年增长36.5%。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保鲜、流通和生物制药企业,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及深加工产业实现产值30.9亿元,比2002年增长82.8%。实施资源整合与布局调整,矿冶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实现产值52.1亿元,比2002年增长6.5倍。积极发展地方小水电,新增装机27.3万千瓦,总装机达72.9万千瓦,实现产值18.2亿元,比2002年增长1.3倍。积极发展载货汽车及配套产业,机械制造业实现产值33.9亿元。
(三)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不断加强
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6亿元,是前五年的2.9倍。大理500千伏输变电站、12个县市城网改造、西部地区农网改造,马安公路、巍南公路、云龙石门至兰坪公路、剑鹤公路、祥宁公路祥宾段、宾邓公路、永昌公路永平段、大凤公路,五茂林、海稍、花桥、普棚、新兴苴和茈碧湖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理市洱河南路综合管网、大理古城至下关截污干管,大理全民健身中心、大理崇圣寺建筑群恢复、苍海高尔夫球场、洱源地热国、剑川石宝山——寺登街保护建设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均已建成投入使用,全州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小湾电站、大理风电场,大理机场改扩建,大丽铁路、大瑞铁路,祥临公路祥云至澜沧江段、关巍公路、平甸公路、兴盛大桥,南涧母子垦水库扩建、祥云和宾川大型灌区建设、水利血防及安全饮水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引洱入宾北干渠,喜洲古镇整体保护开发及“数字乡村”网络建设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大丽高速公路,广大铁路扩能改造,功果桥、苗尾、龙开口、鲁地拉等一批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四)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大理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获国务院批准,《大理滇西中心城市规划》修编进展顺利,海东片区和凤仪城区分区规划、下关南北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完成。洱海保护和污染治理、城市交通、文化旅游观光、工业园区、高效生态农业、现代物流及生态园林绿化等工程建设顺利实施。苍山申报为国家地质公园,“苍山自然与南诏文化遗存”申报为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旅游及房地产等城市支撑产业发展加快,滇西中心城市框架初步形成。
加强以县城为重点,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规划和建设。完成了《大理州城镇体系规划》、11个县城总体规划第二轮修编调整和110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组建了4家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启动实施了城市道路、供排水管网、垃圾处理、绿化美化亮化等一批公益性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综合执法管理模式,城镇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强城镇化支撑产业培育,城镇总体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新增建成区面积20.5平方公里,达120.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21.5%提高到27.5%。
(五)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43项。提前完成了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并首家通过省的验收。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主的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金融体制、行政事业单位人事工资制度、国有粮食企业、供销社、农村税费及综合配套等改革稳步推进。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改革继续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实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
成功承办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十二届部长会议、第四届世界云南同乡联谊大会、第四届昆明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等一系列大型国际会议及活动。州市两级人民政府分别与澳大利亚米尔迪拉市、意大利卡拉拉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五年引进州外到位资金90.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996万美元,分别是前五年的4.5倍和7.5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4亿美元,是前五年的3倍。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实际融资14.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非公经济发展。2007年,非公经济增加值142.3亿元,上缴税金9.6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2.9倍和4.2倍,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30.8%上升到44%。
(六)科教兴州战略深入实施,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007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7%,比2002年提高3.5个百分点。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总量由2002年的10.7万人扩大到16.7万人。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免除40.8万名农村学生杂费,为40.3万名贫困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12.3万名家庭贫困寄宿制学生发放生活补助费。五年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38.8万平方米,新建校舍42.5万平方米,新建5所普通高中。实施大理财校、大理卫校、云南建校、大理市职业学校整体搬迁。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覆盖全州。幼儿入园率54.6%,比2002年提高22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辍学率控制在0.2%。初中毛入学率102.9%,辍学率控制在1.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2.7%,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达0.82∶1。高考上线率86.9%,比2002年提高39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前茅。大理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1.3万人,留学生522人,成人教育学生1.1万人,初步建成特色鲜明、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大学。
全面完成5个县医院、13个疾控机构、13个传染科(区)救治体系、113个乡镇卫生院和284个行政村卫生室改扩建。新建州医院门诊外科大楼,完成州中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疾控中心整体搬迁。重点疾病防治扎实开展,抗击“非典”取得胜利,艾滋病和血吸虫病等防治工程稳步推进。职工医疗互助活动有序开展,参加人数48.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67.9万人,参合率达90%。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和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全面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肯定。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情暖苍山》、《白洁圣妃》、《蝴蝶之梦》等一批文艺作品在全国获奖。“边疆文化长廊”、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州博物馆、图书馆改造提升和县乡“两馆一站”建设全面完成,城乡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工作全面推进,新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白族“绕三灵”、“扎染”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州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新闻、出版、档案、史志、哲学社会科学、民族文化研究与保护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七)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不断加强,洱海保护治理成效显著
2007年末,全州总人口345.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以内,低于全省2.7个千分点。4.5万户农业人口家庭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兑付奖优免补资金5900万元。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管理,国有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全部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73个,开发整理耕地44.6万亩,新增耕地面积9.3万亩,实现耕地占补动态平衡。
五年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179.2万亩、退耕还林96.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48.7%提高到5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0平方公里,完成对11条重点河道集中治理。加大洱海保护治理力度,开征苍山、洱海资源保护费,稳步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洱海水质恢复并总体保持在Ⅲ类、部分月份达Ⅱ类,成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洱海保护治理工作被国家环保总局总结为“洱海保护治理模式”向全国推广。实施“七彩云南保护”大理州行动计划,环境保护能力进一步提升,循环经济试点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八)高度关注民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加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全州参加各类社会保险人数51.7万人,比2002年末增加6.1万人。五年征缴各类社会保险基金22亿元,支出23.1亿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6.4万困难居民实现应保尽保。全面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7.5万人受益。促进就业再就业,五年新增城镇就业8.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万人、特殊困难群体就业1.3万人,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15万多名6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了优待证。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了州内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严格住房公积金监管,五年建成廉租房3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7.6万平方米,解决了2466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妇女儿童、残疾人、防震减灾、气象服务、人民防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九)民主法制工作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自觉接受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州政协的民主监督,支持审判、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履行职权,主动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行政监察,注重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建立了企业评议行政经济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等制度。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前置审计。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
加强乡镇综合治理和村(社区)治保调解工作,健全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长效机制,开通州长信箱,畅通信访渠道,一批热、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加强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建立起州县乡三级安全监管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等安全监管,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平安大理”创建活动取得实效。禁毒工作成效明显,连续两年获省一等奖。巍山永建地区毒品问题集中整治于2004年通过国家验收,顺利实现“摘帽”。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有效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及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四五”普法全面完成,“五五”普法顺利启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认真做好“双拥”工作,军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大理市连续四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族人民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州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州人大、州政协有效监督和全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州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心竭力、艰苦创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全州各族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长期以来给予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极大关心与支持的离退休老同志、驻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实现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走符合州情的发展路子;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以大开放促进大招商,以大招商促进大发展;必须坚持“工业强州”战略,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切实关注民生,重视环境保护治理,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缺点,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全州各族人民的期盼和先进地区的发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发展不够协调,政府财力依然紧张,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投入不足;二是物价上涨过快,部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比较困难;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压力增大;四是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依然存在,促进社会和谐任务繁重;五是在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和改进工作作风等方面还有差距。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逐步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建议
今后五年,是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我们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具有加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宏观环境;二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我们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州情的发展路子,为进一步推进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随着一批国家和省州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和开工,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引进和实施,我州的发展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发展后劲将进一步增强。今后五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五年,是我们大有可为的五年。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努力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一)总体思路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州第六次党代会、州委六届四次全会和“十一五”规划确立的战略目标和工作任务,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改革开放、优化环境,打牢基础、调优结构,发挥优势、建强支柱,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主要奋斗目标
到2010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到2012年,全州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比2007年翻一番;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烟草、旅游、矿冶、电力、建筑建材和以林产、果蔬、畜牧为主的优势农畜产品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物流和机械制造等后续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地区、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
要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在以下八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1.坚定不移地推进统筹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新突破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发展。到2012年,力争各县市都培植出3至5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关联带动作用强的主导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强化政府对农业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有效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改善耕地质量。配合省做好滇中调水前期工作。抓好以“润滇工程”、“五小水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小(一)型以上水库干支渠防渗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加快南涧母子垦、洱源三岔河、永平大碱塘水库和引洱入宾北干渠建设,实施好农村安全饮水、血防水利、河道治理、小流域治理工程和宾川、祥云大型灌区等项目建设,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健全和完善以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为重点的农业发展支撑体系,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努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确保粮食安全。加强以水利工程为重点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品种差异化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路子,打造大理烟叶品牌。大力发展以乳牛、肉牛、生猪为重点的畜牧产业,做优橘果、蔬菜、大蒜为主的果蔬业,壮大茶叶、蚕桑、特色花卉等产业,积极培育高效、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群。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力争到2012年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50户,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加强扶贫开发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尊重和发挥好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认真实施扶贫开发千村推进五年行动规划,搞好整村推进、易地开发、信贷扶贫、社会帮扶等工作,积极推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开发建设。扎实开展小康示范村建设。
大力发展林产业。抓好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大核桃、红豆杉、林浆纸、林脂化工等产业培植,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促进山区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到2012年,力争种植700万亩核桃、10万亩红豆杉,林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交通、能源、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科技推广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到2012年使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提高到60%以上。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扩大劳务输出,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2.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新突破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化解土地、资金、原料、能源和运输等瓶颈制约,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聚集、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优势产品向优势品牌聚集。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增强园区产业服务功能和吸纳能力。鼓励支持公司优化重组,支持下关沱茶、祥云飞龙、滇西水泥、力帆骏马、大理药业、大理旅游集团等企业上市。继续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完善担保体系和激励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重点县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突破产业和产品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和优化产品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自主创新投入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实施名牌战略,提升工业竞争力,实现全州工业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节能投入,推行清洁生产,建立严格的节能降耗和减污减排目标奖惩责任制和考核体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3.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实现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新突破
加快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全州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形成以大理市为中心、各县县城为重点、特色集镇为基础的整体联动发展城镇网络体系。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严格行政执法,保障规划依法实施。统筹中心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好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支撑等问题。加快旅游小镇建设步伐,协调好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率。加大廉租房投入和建设力度,逐步实施旧住宅小区改善工程,建立并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好城镇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打破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体制性障碍。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优化城镇发展环境。力争到2012年,祥云、宾川、云龙等有条件的县城创建为省级园林城市,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5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6%以上。
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立足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的优势,以洱海保护为中心、海东开发为重点、文化旅游为特色,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强大理市吸纳辐射带动功能。严格控制海西片区建设,精心规划大丽路、大凤路沿线景观建设,大力整治城乡民居建筑风格,严格保护苍洱田园自然风光。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提高人均公共用地和绿地面积,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按照适度超前、富有特色、品位一流的思路和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加快环湖交通、山地城市干线公路、供排水和排污干渠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海东片区开发。完善交通网络和市场体系建设,培植壮大环保型工业、高效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业、居住产业、创意产业和医疗、教育、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将大理市建成滇西现代交通枢纽和教育、医疗、物流中心。力争到2010年创建为省级园林城市,到2012年创建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加快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创建步伐。
4.坚定不移地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实现休闲度假康体型旅游新突破
提升景区景点品位。加大投入、完善配套、丰富内涵、做精景点,提升以大理古城、三塔、蝴蝶泉为重点的苍洱景区和宾川鸡足山、鹤庆新华村、洱源地热国、漾濞石门关等景区品位。保护开发好巍山古城、巍宝山,剑川石宝山——寺登街,祥云水目山、云南驿古驿道,云龙诺邓古镇,弥渡天生桥,永平金光寺等景区景点,发展南涧小湾水电景观旅游,加快各县旅游产业发展。
加强休闲度假康体旅游产品开发。以实施旅游文化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强休闲度假康体设施和环境建设,开发培育温泉、高尔夫、环洱海自助游、苍山生态游等休闲度假康体旅游产品。抓好大理古城和喜洲古镇整体保护开发、西洱河旅游文化生态长廊、苍山大索道等重大旅游文化项目建设。培植壮大花卉产业,发展农家乐、观光农业等大众旅游。积极引导和扶持会展业发展。加强影视拍摄基地建设,发展演艺和影视产业。到2012年,力争将大理市建设成为西部重要的休闲城市和会展基地,实现大理旅游由观光型为主向休闲度假康体型为主转变、由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转变。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和完善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护游客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建立公平、开放、有序的旅游市场体系,实现无障碍旅游,打造诚信旅游品牌。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强化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加强旅游商品研发,做大做强下关沱茶、大理石工艺品、扎染工艺品、鹤庆银铜器、剑川木雕、珠宝玉器等旅游商品。加强区域合作,优化旅游线路,强化宣传促销,开拓客源市场。到2012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000万人次以上、海外旅游者50万人次以上,旅游社会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5.坚定不移地优化发展环境,实现深化改革和招商引资新突破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国家和省推进大丽铁路、大瑞铁路、大理机场改扩建、中石化昆明至大理输油管道、广大铁路扩能改造和大丽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关巍公路、平甸公路、兴盛大桥、大理港下关码头扩建、国道214线大理上关至北五里桥公路及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建设步伐,实现境内国道和州县公路基本高等级化、县到乡公路基本油路化、60%的乡村公路弹石化。积极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能源等现代能源产业,做好小湾、功果桥、苗尾、龙开口、鲁地拉等大型水电站和风电场建设。加快漾濞漾洱电站、鹤庆六合电站、宾川铁川桥电站等一批小水电项目建设,力争小水电装机容量突破100万千瓦。进一步完善电网规划建设“绿色通道”,实施输变电工程和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完成煤炭储量详勘,争取实施一批煤炭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加强网络资源整合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完善“中国·大理”门户网站。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提高投资效益。加大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强银政、银企合作,为扩大信贷投入创造条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建立国有资本的投入、退出和再投入机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公共财政资源更多地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土地、矿产、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公用事业建设。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引进来”、“走出去”。进一步优化投资创业环境,突出区位、文化优势和特色产业招商,储备推出一批符合环保和产业政策的大项目。创新招商方式,搭建招商平台,强化驻外机构招商职能。坚持择优招商,加大签约项目实施力度。积极引进滇西开发建设的战略性合作伙伴,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拓宽合作领域,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对外贸易龙头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发展对外贸易。鼓励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力争五年引进州外到位资金200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5亿美元以上。
6.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洱海保护治理新突破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正确处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减污减排为重点,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和“三同时”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强化城乡垃圾处理,发展环保产业。强化节约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企业和节约型机关,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抓好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力争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加快城镇供水水源点建设,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加强地质灾害预报,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到2012年,力争建成12个云南省生态乡镇和2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加大洱海保护治理力度。深入贯彻实施《洱海管理条例》,进一步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组织实施好洱海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和世行贷款项目,实现从工程治理为主向生物治理为主转变、从内源治理为主向面源治理为主转变、从湖区治理为主向流域治理为主转变。突出做好环湖截污、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流域管理、海东开发的环境保护等工作。优化大理市和洱源县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到2012年,将洱源县建成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县和全州生态文明示范县。健全洱海保护治理配套法规体系,完善重奖重惩目标责任制,推进对洱海全面、系统、科学的保护治理,确保洱海全湖水质总体保持Ⅲ类,力争达到Ⅱ类。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严格保护耕地,坚持节约用地,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全州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抓好矿产资源勘查,加强矿业权管理,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加快推进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
7.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民族文化建设新突破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完善设施,优化服务,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建好用好“两馆一站”,加强村级文化室、农民文化大院建设,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设施功能。整理出版各种文献典籍,实施好第二轮修志。进一步丰富和净化文化市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推进民族文化大州建设。大力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全面提升自治州文化软实力。坚持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巩固提升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成果,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建立优秀民族文艺成果奖励制度,鼓励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加强民族民间文艺骨干培训,加大民族文化普及力度。创新文化活动机制,广泛开展节庆、社区、乡村、广场群众性文艺和民族歌舞进校园活动。加大白剧、古乐、民族手工艺和白族民居建筑等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加强文物保护和各类文化遗产申报,力争全州整体列入国家级综合性传统文化保护示范区。深入挖掘大理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等人文社会资源,加强民族文化应用研究,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代风尚。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增强全州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8.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民生改善新突破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学校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和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力争到2012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103%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75%,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高考上线率继续保持全省前茅。维修改造35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支持大理学院加快建设发展步伐,积极申办大理大学。
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普及科学知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对外开放,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组织实施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带动作用的科技项目。加速先进适用技术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推广普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增幅保持在2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
加快医药卫生和体育事业发展。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切实加强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点疾病防治,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和救治体系建设。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价格监管,规范食品、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强以社区和自然村为重点的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实施人口出生缺陷干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抓好创建全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试验区工作。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老龄事业,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监管,提高保障水平。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办法,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强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强化社会事务管理,保障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就业工作。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监察,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决策、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与政协协商,重大决策出台前广泛征询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广泛吸纳人民群众的意见。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审判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推进厂务公开,完善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民主权利。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工作。做好老干部工作。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做好侨务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华侨农场改革。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五五普法”。
保持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平安大理创建活动。完善信访制度,畅通诉求渠道,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综治维稳组织、社区治保调解组织和农村(社区)警务室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做好禁毒工作,巩固巍山永建等地区毒品整治成果。高度警惕和严密防范各种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保持社会长治久安。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继续推行和扩大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和示范企业工作。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强化防灾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做好移民安置工作。从维护移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按照“搬得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好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确保国家和省州重点建设工程顺利推进。
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以创建“双拥”模范城(县)为主要载体的军民共建活动,增强全民国防意识,为驻军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供良好保障。加强人民防空建设。
各位代表,2008年是新一届州人民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顺利实现本届政府任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15%和10%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4.7%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
为确保以上年度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和小康示范村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抓好第二轮工业“倍增计划”,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和后续支柱产业,加大节能降耗攻坚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三是尽快启动大理赴香港招商签订的协议项目,加快推进海东片区开发,促进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四是抓好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全州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五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做好招商引资和外经外贸工作,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六是实施好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旅游二次创业步伐;七是以“解五难”惠民工程为重点,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八是抓好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九是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做好循环经济试点和减污减排工作,加大洱海保护治理力度,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十是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和安全生产工作,加强物价监管,确保市场供应,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为切实改善民生,今年将继续实施10项惠民工程:(1)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100个行政村整体脱贫;(2)建设8万平方米廉租房,缓解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3)建设沼气池2万户、完成节柴改灶1.2万户;(4)实施“爱心圆梦”行动计划,资助我州考上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入学;(5)维修改造7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6)建设32个乡镇文化站、500个行政村文化室和20个农民文化大院;(7)解决农村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8)开展就业援助活动,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实现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9)全面完成731个行政村卫生室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10)完成1626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全面完成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新一届州人民政府的责任十分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
(一)加强学习,决策更科学。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用党的先进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政府。进一步树牢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科学、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能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转变职能,服务更到位。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将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着力创优发展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推进政企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三)转变作风,工作更务实。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转变机关作风,提倡简约的文风和务实的会风。减少会议数量,控制会议规模,坚持开短会、讲短话,提高会议质量。规范办文程序,坚持写短文、发短文、少发文,提高行文质量。集中精力多调查研究,多解决实际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
(四)权责明晰,执行更有力。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规范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行为,精简审批事项和环节,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积极推行电子政务,优化办事程序,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坚决治理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全面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五)信息公开,权力更透明。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及报刊、广播、电视公开政府信息,让公众监督权力的运行。通过领导信箱、热线电话等多种方式,畅通民情民意反映渠道。完善重大事项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及新闻发布制度,让群众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六)从严治政,队伍更坚强。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惩防体系,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和拼搏进取的锐气勇挑重担,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奋发有为的工作激情,建设一支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我州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发展机遇,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州人大和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励精图治,埋头苦干,千方百计实现本届政府的目标任务,努力创造大理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