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气候影响综述】
2009年大理州降雨量偏少,大部地区气温偏高至特高、日照略多,6个县(市)年平均气温创历史极高值,为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内我州少雨干旱的气候特点突出,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年景,四季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全年平均降雨日数明显少于常年,汛期单点性大雨、暴雨引发的局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次数较上年和往年少,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则明显多于上年,其中主要是旱灾,旱灾占总灾害面积的84.8%,因灾死亡人数较上年少。
年内主要灾害及影响:1月至4月中旬中干旱明显,主要影响小春作物生长发育;3月14日,大理州中部以北的部分地区出现霜冻,造成马铃薯、蚕豆、大麦、小麦、早玉米等出现不同程度灾害;5月27日前,各地降雨稀少,对山地作物出苗和烤烟、水稻移栽工作有不利影响;秋初出现干旱,对处于灌浆期的旱地玉米有不利影响;10月中旬至12月全州各地无有效降雨,到12月下旬中全州出现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缺水地区作物和旱地作物受旱严重。
总体而言,2009年降雨少,光照充足、热量条件极优,但光、热、水匹配不理想;小春、大春粮食收种期降雨稀少,有利粮食收割晾晒;春季出现晚霜冻,部分地区小春作物受灾;四季都有不同程度干旱,对小春、大春粮食作物发育和产量形成有不同程度影响,尤其是对旱地玉米产量的形成影响较大。全年气候对坝区农业生产属于上等年景,对山区属中下等年景。
一、基本气候概况
1、气温
2009年年平均气温特高,全州年平均气温为16.5℃,比常年偏高0.9℃,各县(市)年平均气温为13.2~19.4℃,其中南涧、永平较常年偏高0.2℃和0.4℃,鹤庆、大理、弥渡、祥云较常年偏高1.1~1.3℃,其余县较常年偏高0.7~0.9℃。大理、弥渡、祥云、巍山、剑川、鹤庆为历史极高年,宾川、云龙、永平、漾濞为历史次高年,洱源、南涧分别为历史第4高和第6高年。年内气温除1月5个县为偏低到特低,7个县为正常外,其余月份大部地区气温为偏高到特高。
冬季(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气温偏高到特高。各县(市)冬季平均气温为6.5~12.9℃,与常年相比,南涧较常年偏高0.2℃,其余县较常年偏高0.6~1.3℃。全州冬季平均气温为9.9℃,较上年偏高0.4℃,较常年偏高0.8℃属偏高,暖冬特点突出。
春季(3~5月)气温偏高到特高。各县(市)春季平均气温为13.8~20.7℃,与常年比较,南涧与常年相等,永平、宾川分别偏高0.2和0.4℃,其余县(市)偏高0.6~1.4℃。春季全州平均气温为17.4℃,较上年偏高0.8℃,较常年偏高0.7℃,为偏高。
夏季(6~8月)气温偏高。各县(市)夏季平均气温为19.1~24.2℃,与常年比较,南涧、鹤庆、剑川、洱源偏高0.1~0.4℃,其余县比常年偏高0.5~0.9℃。夏季全州平均气温为21.5℃,比上年高0.9℃,比常年高0.6℃,为偏高。
秋季(9~11月)气温偏高到特高。各县(市)秋季平均气温为13.6~19.7℃,与常年相比,永平、南涧、漾濞、剑川偏高0.6~0.9℃,其余县偏高1.0~1.8℃属。秋季全州平均气温为16.9℃,较上年偏高0.9℃,较常年偏高1.1℃,为特高。
2、降水
2009年全州各县(市)年降水量为464~1049毫米,全州平均为680毫米,比常年偏少145毫米属偏少。其中,大理、鹤庆分别偏少4毫米和42毫米,属略少;其余县份偏少93~271毫米,属偏少。年内全州平均雨量变化特点:1~3月偏少至特少,干旱明显;4~5月偏多,雨季开始前有初夏干旱;8月正常略多,局部大雨暴雨突出;6~7月和9月正常略少,部分地区出现夏旱和初秋旱;10~12月特少,全州秋旱明显、冬旱严重。
冬季(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降雨量,宾川、鹤庆、剑川、洱源、云龙为2~9毫米,其余地区为15~26毫米,与常年相比,鹤庆、云龙偏少7~8毫米,其余各地偏少11~33毫米。全州冬季平均雨量为14毫米,比上年少38毫米,比常年少18毫米属特少,干旱严重。
春季(3~5月)降雨量,宾川为36毫米,祥云、永平、巍山、弥渡、大理为105~135毫米,其余地区为61~99毫米。与常年相比,弥渡、祥云偏多21~34毫米属偏多;剑川、云龙偏少17~23毫米属偏少,其余县均属正常。季内降水分布不均匀。3月、4月大部地区偏少到特少。5月降水大理、巍山、祥云、弥渡、剑川、鹤庆、偏多到特多,其余县正常,但降水主要集中在下旬末,月末大部地区进入雨季。春季全州平均雨量为87毫米,比常年少46毫米属特少。
夏季(6~8月)各地降水量为306~650毫米,其中,弥渡为306毫米,鹤庆、大理为635和650毫米,其余各县为327~507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弥渡偏少115毫米,属偏少,其他各县均属正常。夏季全州平均降雨量为441毫米,较常年偏少25毫米属正常。区域性大雨和单点暴雨多集中在6月下旬、7月上旬和8月中旬,8月中旬局部洪涝灾害突出。夏季≥25毫米的降水日数68站次,比常年多12站次,≥50毫米的降水日数9站次,比常年多2站次。6月上中旬和7月部分地区夏旱明显。
秋季(9~11月)各地降雨量为28~297毫米,其中,巍山为28毫米,为历史同期极少值。与常年相比,漾濞、鹤庆偏少15~39毫米属正常,剑川、南涧、永平、祥云、巍山偏少105~208毫米属特少,其他各县偏少56~102毫米属偏少。秋季全州平均降雨量为136毫米,较常年少103毫米属特少,秋旱明显。大部地区雨季结束于9月下旬,10月5日至12月31日全州无有效降雨,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秋冬连旱。
3、日照
2009年各县(市)年日照时数为2233~2852小时。与常年比较,南涧偏少208小时,宾川偏少5小时,云龙偏少29小时,属略少;鹤庆、漾濞偏多253~336小时属偏多;祥云偏多1小时,属正常;其余县(市)偏多149~246小时属略多。
冬季(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各县(市)日照时数为601~746小时,与常年比较,鹤庆、漾濞分别偏多27小时和35小时,弥渡、大理分别偏多1小时和6小时,其余地区偏少1~13小时。冬季全州平均日照时数为679小时,较上年少27小时,较常年少19小时。
春季(3~5月)各县(市)日照时数为595~786小时,与常年相比,巍山、宾川偏少1小时和28小时,南涧偏少108小时,鹤庆、漾濞偏多99~108小时,其余偏多2~46小时,均属正常范围。春季全州平均日照时数为701小时,较上年多48小时,较常年多22小时。
夏季(6~8月)各地日照时数为306~515小时,属正常到偏少,与常年相比,祥云、南涧偏少132小时,属偏少,其余各县属正常。夏季全州平均日照时数为388小时,较上年少61小时,较常年少43小时。
秋季(9~11月)各地日照时数为507~735小时,与常年相比,漾濞、鹤庆、洱源、弥渡偏多116~158小时,属偏多,其余各县偏多17~94小时属正常。秋季全州平均日照时数为635小时,较上年多78小时,较常年多103小时。
4、雨季开始期和雨季结束期
雨季开始期大部地区正常到偏早:2009年5月29~30日,受孟加拉湾低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和地面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全州降了中到大雨,有7个站降雨量大于25毫米,除云龙、漾濞外各地均进入雨季,云龙、漾濞分别于6月22日和6月26日进入雨季。与常年比较,云龙、漾濞偏晚17天和24天,属偏晚和特晚,洱源、剑川、鹤庆偏早5~9天,属偏早,其余县偏早1~4天,属正常。雨季结束偏早:大理、漾濞、南涧和剑川雨季在10月上旬中结束,其余站于9月下旬结束,均属偏早。
二、主要气候事件及影响
2009年气候偏暖特点突出,全州各月平均气温均为偏高到特高,四季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灾,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年景。年内无明显“倒春寒”和“八月低温”,春、秋两季无明显连阴雨天气,3月14日出现了中等偏强“晚霜冻”天气,主汛期有局部冰雹、雷击、洪涝和泥石流、滑坡灾害发生,大、小春作物虫害重于病害,部分地区出现森林火灾。
2009年因各种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274104公顷,成灾面积为143327公顷,绝收面积为29015公顷。因雷击死3人,洪涝、泥石流死2人。洪涝、滑坡、泥石流、大风、冰雹等灾害均比往年少,但旱灾明显重于往年。
1、干旱灾害
2009年四季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灾害,全年旱灾面积为232465公顷,成灾面积为123510公顷,绝收面积为25179公顷,旱灾面积明显多于上年和往年。
1.1冬、春旱
2009年冬季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日照正常略少,干旱明显;春季降水极为不均,东南部及大理、永平、鹤庆略多到偏多,其余县略少到偏少,春温偏高,日照大部正常略多,春旱重。小春作物播种后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旱灾,导致全州小春作物旱灾面积43647公顷;成灾面积为10760公顷;绝收面积为547公顷。干旱主要出现在2008年11月7日至2009年2月25日、2009年3月7日至29日、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中。
1.2夏旱
2009年夏季气温偏高,大部地区降水略少至偏少、日照正常至略少。6月1~21日和7月8~19日,东南部和西北部地区无10毫米以上日降水,大部地区气温特高,降雨稀少,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夏旱,其中,弥渡、祥云、巍山、云龙、漾濞、永平、洱源、南涧、宾川干旱明显,夏旱对作物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有的山地作物被干死(弥渡、南涧),因节令已过,无法补种,影响一定产量。
1.3秋旱
2009年秋季降水偏少,秋温特高,日照略多到偏多,9~11月的总雨量,除漾濞、鹤庆较常年偏少15毫米和39毫米属略少外,其余县较常年偏少56~208毫米,属偏少到特少,其中,8月25日至9月14日,连续22天,大部地区无有效降雨量,秋旱明显,秋旱严重影响了山区半山区的旱地作物产量。
2009年的秋季干旱持续至12月,到12月底全州少雨干旱已持续了81天,干旱严重程度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未曾出现,属60年一遇的严重秋冬连旱,部分地区半山区和山区小春作物因缺水未出苗或出苗后遭受严重干旱影响。
2、晚霜冻及其影响
3月14日,大理州中部以北的部分地区出现霜冻灾害,水果、蚕桑、油菜、蚕豆、大麦、小麦、马铃薯等不同程度受害,霜冻灾害主要出现在洱源、鹤庆、弥渡、大理、祥云。洱源最低气温达-2.8℃,为近20年来的最低值,地面最低达-6.4℃,为近30年来的最低值;大理最低气温为1.4℃,地面最低气温为-0.5℃;鹤庆最低气温为-1.8℃,地面最低温度-6.0℃;弥渡最低气温为1.2℃,地面最低温度为0.3℃。全州粮食作物受灾24767公顷,成灾面积为10120公顷,绝收2127公顷。
3、暴雨洪涝灾害
大理州2009年全年≥25毫米的降雨日数92站次,较常年偏多5站次,较上年少23站次,≥50毫米的降雨日数13站次,较常年多3站次,较上年少4站次。大雨暴雨出现次数略多于常年但少于上年,洪灾涝灾明显少于往年和上年,洪灾主要出现在巍山、南涧、漾濞、洱源、鹤庆、剑川、云龙等地。全年因局部洪涝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4883.4公顷,成灾2100.5公顷,绝收243公顷,因洪灾死2人,伤8人,倒塌房屋34户198间,损坏房屋507间,死亡大牲畜44头,直接经济损失2998.5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2427.0万元。受灾较重的地区是巍山、鹤庆、漾濞,其次是云龙、剑川。
4、泥石流、山体滑坡灾害
2009年滑坡、泥石流灾害使农作物受灾面积3110公顷,其中成灾面积851公顷,绝收面积216公顷,倒塌房屋83户177间,损坏房屋640间,死亡大牲畜6头,直接经济损失2587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253万元。泥石流、滑坡灾害发生次数和灾害造成的损失均较上年轻。灾害主要出现在云龙、漾濞、洱源等县。
主要事例有:7月31日夜间到8月1日凌晨,洱源县炼铁乡和乔后镇不同程度遭受滑坡灾害;8月2日鹤庆县因暴雨引发山体塌方;8月5日,巍山县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天气,发生山体滑坡;8月1日,漾濞县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致使漾江镇境内多处发生洪灾、出现滑坡、泥石流、塌方,耕地被毁,核桃被严重冲毁。
5、大风、冰雹灾害
2009年大风、冰雹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为3079.8公顷,成灾1730.9公顷,绝收333.8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325.3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903.9万元,灾害主要出现在鹤庆、宾川、洱源、云龙、漾濞、永平。主要事例:6月14日鹤庆县松桂出现冰雹灾害;7月11日鹤庆县西邑镇遭受冰雹灾害;8月29日宾川县鸡足山镇、大营镇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部分地区伴随大风、冰雹天气;9月6日鹤庆县金墩乡出现冰雹灾害。
6、雷击灾害
2009年全州受雷击灾害死亡3人,伤4人,且造成较大的财产损失。灾害主要出现在永平、漾濞、鹤庆、洱源等4县。主要事例:2月25日漾濞县平坡镇发生雷电灾害,1人死亡;7月20日下午永平县境内发生强雷暴和强降雨天气,造成2死1伤;8月10日夜间鹤庆县辛屯镇有3户房顶遭受雷击;9月9日鹤庆县金墩乡出现短时强对流天气,3人遭受雷击受伤;9月12日洱源西山乡发生雷击灾害。
(注:相关灾害数据来自民政局)
大理州气象台
2010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