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洱源县念好“三字经”在湿地建设管理和使用上发力,逐步构建起“保一方清水入洱海”的源头湿地生态系统。目前,全县共有湿地面积6.88余万亩,已建成国家湿地公园1处,认定省级重要湿地2处、一般湿地26处,湿地保护率达48.83%,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1.39%。
一、念好“建”字经,打造湿地生态圈
(一)坚持“优化存量、做大增量”。根据境内湿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湿地类型与结构,以茈碧湖、海西海、东湖、西湖为重点,突出各自的主要生态功能,采取退耕还湿、退塘还湿、退经营还湿及退化湖滨带恢复重建等措施,系统推进库塘、浅滩、林带、沼泽、岛屿、鸟类栖息地等多种湿地建设,恢复生态湿地2.48万亩,构建水源地生态保护圈。通过全力推行退耕还湿,恢复和提升改造东湖片区湿地面积6226亩,净化了永安江水质,重现万亩荷花盛景。全县“三治一改善”治湖部署和9个“三年精准提升行动”有力有效,“山水项目”全面推进。
(二)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在入洱海主要河流两侧、重要湖泊周边100米及支流两侧50米流转土地,采用边界截污沟、串珠式梯级库塘、植物林带等多种工程措施,建成生态缓冲带1.39万亩,对地表径流进行拦截、调蓄、沉淀、过滤和净化,削减面源污染,修复并扩大珍稀物种的栖息地。PPP项目完成初验,县城截污治污体系提升改造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6支流域专业维修服务队作用充分发挥,实现流域污水户收集全排查、排污许可全覆盖,收集处理污水910万立方米。河(湖)长制深入推进,“河长清河”、初雨防控、集中攻坚排查整治扎实开展。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基本完工,“三禁四推”成果持续巩固,收集处置畜禽粪污6.53万吨。生活垃圾市场化、无害化处置有序推进,处理生活垃圾3.4万吨。
(三)坚持“湿地相连、湖库相通”。实施河道综合治理80余公里,对流域主要河道、沟渠及其岸堤进行系统化生态治理,增强河道行洪、灌溉、生态补水等功能,连通湖库和各主要湿地,构建河畅水清的清水入湖体系。以工程治理推进洱海流域河道治理,对弥茨河、弥苴河、凤羽河三条河流干支流实施总投资2.1亿元的洱源县洱海入湖河道干支流综合治理项目,同时结合开展初雨防控攻坚战、河长清河专项行动、清四乱专项行动、清网行动等,着重在河道治理、清沟清渠、三清洁等方面下功夫。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保持稳定,弥苴河、新老永安江为Ⅱ类,罗时江为Ⅲ类,获2022年度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横向补偿1301万元、州级奖励200万元。
二、念好“管”字经,筑牢湿地安全网
(一)数字赋能“智慧管”。建立湿地资源动态变化信息库,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持续对辖区湿地资源开展年度核查,及时掌握全县湿地面积、湿地类型、保护形式、分级管理等动态变化情况,为加强湿地保护、促进湿地资源数量和质量持续改善、落实湿地资源保护目标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建立和完善洱源智慧环保监管服务平台,新建和整合辖区气象、水质、水雨情、视频监控等共53个自动化监控站点,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的全面感知“一张网”,实现“数据资源规范化、环境监管精准化、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
(二)分级保护“精准管”。构建湿地分级保护管理体系,认定公布省级重要湿地2处、一般湿地26处,进一步明晰湿地边界、土地权属和执法范围,明确各湿地斑块保护管理主体及相应权责,建立湿地管控长效机制,用制度保护湿地资源。黑惠江洱源段治理工程(一期)争取到特别国债7810万元,工程正在加速推进。洱海流域湿地公园保护与提升改造、洱源县重要河湖库塘湿地保护与提升改造项目、入洱海河流(弥茨河等四条河)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项目加快实施,目前已完成湿地提升改造9500亩。
(三)整合力量“依法管”。建立湿地保护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巡回联合执法制度,在县法院成立环境保护审判法庭,在公安系统组建洱海流域综合执法大队和乡镇执法中队,依法从严管护湿地。茈碧湖、海西海、西湖全面封湖禁渔,增殖放流鳙鱼、鲢鱼等37.5吨,“以鱼控藻(草)、以鱼净水”试验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效。抓实林长制,聘请782名护林员开展246.64万亩森林管护。日常维护管理中,聘请湿地管理员、管水员414人,每年投入管护资金2000多万元,实行网格化精细化管护,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加快实施,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出动执法人员9200余人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63件,监管执法不断加强。
三、念好“用”字经,延长湿地功能链
(一)做好“湿地+产业”文章。通过政府扶持和引导帮助,鼓励农户大力发展湿地经济作物种植,成立水产品合作社,开展湿地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搭建产品销售渠道。从2013年试点至今,东湖松曲海菜种植基地已发展到1500多亩,共有种植户550户。同时,成立洱源县三江源水产品合作社,建立起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今年海菜总产量达2620吨,实现总产值1830多万元,水果莲子种植20000多平方米。
(二)做好“湿地+旅游”文章。依托西湖、茈碧湖为主的自然景区和特色村寨、生态农庄,积极开发湿地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科普教育、摄影采风等旅游项目,着力打造“吃、住、玩”一体的美丽湿地乡村旅游模式。上海蔬菜集团洱源海菜花种植基地、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海菜花产业生态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利用湿地库塘种植海菜、水果莲子、莲藕等经济作物2800亩,实现产值3000万元。总投资3.2亿元的林业产业发展项目获省农发行2.4亿元贷款授信支持。依托西湖、茈碧湖等自然风景区和凤翔、梨园等特色村寨,“吃、住、玩”一体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茈碧湖入选全国15个“幸福河湖”建设试点,“洱源县弥苴河古树群”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名单,鸟吊山入选2023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大理十大户外运动消费场景。
(三)做好“湿地+宣教”文章。制定《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物种(紫水鸡)及其栖息地保护方案》和《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物种(紫水鸡)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实施紫水鸡栖息地核心区保护工程,同时将洱源特有物种茈碧莲列入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版),重点开展茈碧莲保护小区申报工作,保护洱海源头生物多样性。积极创建洱源县茈碧湖草海湿地公园、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宣教培训基地。完成乡村绿化示范项目800亩,开展“我为洱海源头保护栽棵树”活动90场次,植树4.89万棵。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加强,首次监测到林麝、黑颈长尾雉、东方白鹳、云南裂腹鱼等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民参与源头保护的氛围更加浓厚。(洱源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