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750687753/2023-00117
- 发布机构: 大理市应急管理局
大理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大理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大理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大理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 2023年08月25日
- 来源: 大理市应急管理局
-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文本】
“十四五”期间,大理市应急管理局高度重视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的全面提升,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防灾减灾规划实施,从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等方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现将大理市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实施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建设推进情况
(一)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理顺“大理市减灾委员会”职责职能。二是严格贯彻落实《中共大理市委、大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三是在2022年5月重新修订了全市各类灾害应急预案,实现了市、乡镇、村(社区)预案“三位一体”有效对接。出台了应急管理、地震等工作规则、手册、指南,明确了指挥机构和责任部门的职能,统筹协调机制基本建立。四是建立风险形势会商研判、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社会救援力量协同调度、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调拨等机制,救灾联动机制基本形成。
(二)防灾减灾能力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充实调整大理市自然灾害信息员队伍,及时更新自然灾害信息员信息。组织灾害信息员进行业务培训,发放灾害信息员培训业务手册157套,不断提高基层防灾、减灾、报灾能力。二是完善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积极推动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的安装工作,截至目前共安装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25套(2021年安装20套,2022年新增5套),专业型监测预警设施2套,涉及太邑乡、挖色镇、太和街道、双廊镇、海东镇、凤仪镇、下关街道,按照“群专结合,群专并重”的要求,提高群测群防的技术水平。三是开展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对流域洪水、水利调度、内涝改造、地灾防治等重点领域风险调查,并在风险隐患底数清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各级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巡查员风险管控责任。加强汛前隐患大排查,推进汛期隐患动态管理。
(三)进一步维护和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大理市共有应急避难场所和临时避险场所373处,其中,Ⅰ、Ⅱ、Ⅲ类应急避险场所的公园绿地有8处和临时避险场所365处。完善了部分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标志,并将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定位录入全国地震信息系统。
(四)切实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工作,我市已形成了“以滇西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为主要依托,以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救灾仓库为重要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格局。目前,储备帐篷182顶、行李1028套、单被100床、衣服946套、折叠床496张。
二、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进展,以及重点工程项目实施成效情况
(一)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
截至8月投入1.2亿元,洱海流域生态保护治理项目工程一期(EPC总承包):①生态修复造林完成造林小班整地面积7195亩,完成3066亩种植任务。②防火通道、消防水池、管护房基础设施:一是开挖防火通道51.546km,完成路基碾26751m;二是完成消防水池建设26座(其中:浇筑、安装完成20座,基础浇筑完成6座),不锈钢水池基础开挖92座;镀锌无缝钢管安装36884m,镀锌无缝钢管焊接23750m;三是管护房建设,第三方正在开展地形测量及地勘工作,其中:喜洲镇管护房完成基础开挖;上关镇管护房完成基础换填和垫层浇筑、完成条形基础混凝土浇筑;海东镇管护房完成土地平整工作;挖色镇管护房完成拆除渣土外运。
(二)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一是大理市弥苴河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包含大凤路至青索段、青索至环海路段、分流支沟和新老永安江综合整治工程4件工程,规划建设总投资29800万元,规划治理长度40.0km(EPC招标实测治理长度37.99km),建设年限为2021-2023年,项目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EPC)建设模式实施,州水务局和市人民政府分别就建设模式进行批复,目前已到位中央水利发展资金7802万元,前期工作按照分期分批开展,成熟一件,审查一件,报批一件的原则努力向前推进。青索至环海路段综合整治工程已开工建设,大凤路至青索段已取得批复,新老永安江综合整治工程已开展初设审查,分流支沟正在编制初设,目前完成投资约3000万元。二是上关镇干海子水库、挖色镇麻甸水库、海东镇红旗水库共3座小型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工程。对上关镇干海子水库、挖色镇麻甸水库、海东镇红旗水库共3座小型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大坝、溢洪道、输水涵洞等。其中干海子水库批复投资766.54万元,累计完成约80万元;麻甸水库批复投资570.08万元,累计完成约150万元;红旗水库批复投资221.84万元,正在开展招投标。
(三)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
一是大理市从2013年开始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2022年计划征收841户,征收房屋面积9.84万平方米,拆除房屋面积8.77万平方米,计划建成20.7万平方米,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7亿元,挂牌出让土地283.62亩。截至目前,已征收31户,征收面积2672.13平方米,拆除面积1.32万平方米,建成面积10.64万平方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3亿元。市自然资源局于2022年6月29日发布龙尾关水电纸板厂生活区地块4.51亩土地挂牌出让公告,挂牌时间截至2022年7月28日。苗圃山及环城南路沿线片区于2022年9月启动一期637套“定向定价”安置房选房工作。二是自2011年启动旧城改造工作以来,大理市陆续实施了客运中心、交通饭店、小花园、金星村里后山村、西大街文明街、省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大理分公司、水果批发市场、州医院、洱河南路林业局车队、泰兴农贸市场、新桥农贸市场、泰业国际广场南、州外贸大楼共14个城区改建项目,目前已完成客运中心、省水利水电公司大理分公司、交通饭店、小花园、绿玉公园等5个项目。截至2021年底,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82亿元,累计征收房屋2773户,征收房屋面积45.11万平方米,拆除35.82万平方米,建成122.35万平方米,挂牌出让土地349.34亩。2022年计划征收417户,征收面积20.82万平方米,拆除面积17.98万平方米,计划建成20.90万平方米,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4亿元,挂牌出让土地67.9亩,截至目前,已征收31户,征收面积3820.97平方米,拆除面积9309.39平方米,建成面积7.66万平方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8亿元。
(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
2021年12月,大理市气象局完成全固态Ka波段测云仪的建设。2022年1月,完成微波辐射计的建设。2022年5月,完成气象监测预警补短板工程项目建设,建设了龙龛生态园(T2840)、洗马潭(T2852)、白鹤溪(T2853)三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21年-至今,中央项目资金投入354.5万元,地方投入0万元,其中基础建设资金投入60万元,设备资金投入294.5万元。市自然资源局2020-2022年度共安装专业型监测预警设备2套,普适性监测预警设备25套。市林草局截至目前投入资金1800万元,开展28个林火监测摄像头,500台数字对讲机及7套链路终端及相关支撑设备安装,正在开展1200万元信息化、应急图传及林业精准化专业设备建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救灾保障能力待加强。目前我市救灾物资品种单一,应对大灾的能力不足。对灾情管理具有关键作用的村级灾害信息员多由村(社区)干部兼职,无工作报酬,对突发灾情的核查上报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
(二)防灾减灾宣传力度待加大。基层在应对自然灾害上普遍存在着“重宣传、轻实效,重培训,轻演练”的现象,特别是一些交通比较偏远的村落,群众缺乏必要的减灾防灾意识,对如何科学有效应急救灾能力欠缺。
(三)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应急救灾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目前基层在这方面还仅限于本级、本部门、本单位范围之内,相互间必要的协调配合不够。
(四)应急演练还需加强。从目前情况看,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多、实际演练少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一方面演练经费不足,另一方面协调组织演练难度较大,有的存在侥幸心理,片面认为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三、对策与意见
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应急观,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思想上实现由注重事后救助向注重事前预防转变,由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由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站在群众立场谋划工作,用群众的观点推动工作,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制定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信息系统。利用救灾物资储备、国防交通物资储备、企业储备、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商业储备和人民防空现有基础设施,整合物资储备库资源,扩大储备库覆盖范围,丰富物资储备种类,提高物资调配效率。二是加强应对自然灾害的宣传培训工作。将宣传、培训纳入制度化、经常化;通过开展应急管理教育、应急形势分析和应急知识讲座等形式加强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减灾防灾意识;定期组织开展相应的应急救援知识培训,使应急救灾人员了解和掌握基本应急救援知识,提升应急队伍人员素质,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三是要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协调。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防灾减灾形势,研究修订防灾减灾预案。凡是涉及相关部门共同完成的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会商沟通,在处置自然灾害时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确保各项应急救援措施到位,最大限度地降低或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四是加大应急救灾演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应急救灾战备演练,强化救灾人员、资金、物资的综合协调。通过演练组织指挥、演练处置方法、演练协同动作、演练救援技能,全面提高救援综合应急能力。
责任编辑: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