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BOR958766/2024-00030
  • 发布机构:

大理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大理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 2024年07月19日
  • 来源: 大理市卫生健康局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大理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212025

                        大理市卫生健康

                     2023年12


  

大理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1

一、发展基础 3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3

(二)十三五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10

(三)“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形势 14

二、 总体要求 18

(一)指导思想 18

(二)基本原则 18

(三发展目标 20

三、重点任务 23

(一)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23

(二)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27

(三)推进现代中医药传承创新 31

(四)开展新时代健康大理行动 33

(五)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39

(六)创新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45

(七)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47

(八)激发卫生健康发展新动能 51

四、 保障措施 54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同 54

加大政府投入,拓宽筹资渠道 55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评估考核 55

注重行风建设,创建和谐服务 55


“十四五”时期是大理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也是推进健康大理的关键时期。为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站位大卫生、大健康格局,根据健康云南和健康大理发展战略和大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有效衔接《大理州“十四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大理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大理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 理市卫生健康事业在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医疗卫生 制度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提 升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保障健康服务需求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抗击新冠疫情取得重大成果。自新冠情暴发来,大理市积极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监测及调查处置工作。至2020年,全市累计排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162例, 排除147例,确诊12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累计追踪管理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181名,境外入市人员215名;累计开展精准防控技术指导949次;累计采集咽拭子标本6513份,环境标本1030份。

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深入推进,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市 2016年8月开始,坚持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为优化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品位的重大举措。全力推进“全国城市党建示范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建立创卫重点工作巡查和日常巡查制度,定期督导重点区域注重公共卫生,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医院等级创建工作,不断巩固和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工作。通过媒体宣传、张贴宣传标语以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文明出行劝导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全市居民的文明卫生意识。至2020年全市所有指标全面达标,顺利通过国家暗访和评估。

居民综合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卫生与健康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十三五”时期,大理市全面贯彻“健康中国”行动部署,持续 推进“健康大理”行动实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综合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至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56岁,高于云南省人均预期寿命1.46岁,婴儿死亡率由6.89‰下降到3.9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7.33‰下降到4.12‰孕产妇死亡率由 22.23/10万下降到0/10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持续提升,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为 2.18‰。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落实,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 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成立了大理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取消了3家市级医院行政级别,实行院长聘任制,医院管理体制逐步向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方向发展。建立市级公立医 院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大理市公立医院院长绩效考核办法(暂行)》,明确考核指标,组织开展市级公立医院及院长绩效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与医院财政补助以及院长绩效挂钩。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规范医疗服务项目管理,改进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方式,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等价格。启动紧密型县域共同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和有序就医新秩序。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得到新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明显改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巩固完善,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不含中药饮片),严格落实“两票制”,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医疗服务资源供给不断增加,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020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含省、州级医疗卫生机构)由10.19张增加到11.42张,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88人增加到6.93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稳步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至2020年,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 2.15人。初步建立预防化解医疗纠纷的长效机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础建设投入持续加大。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 大幅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74元,服务内容增加到12类45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稳步推进,签约率43.69%。首次剖宫产率下降到24.52%;重点人群服务利用率逐年提高和健康状况得到改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控制在44.54/10万,血吸虫病在传播控制标准基础上,实现了传播阻断标准的防治目标,基本消除或控制重点地方病危害。初步建立起慢性病防治体系,严重精神障碍防治网络不断完善。统筹推进7个卫生补短板项目,市中医院住院楼、市疾控中心检验楼建成投运,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面提质达标。大理市一院创建为三级综合医院,大理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为二级甲等专科医院,8个乡镇卫生院创建为一级甲等医院。

中医药事业发展稳步推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全市100%乡镇卫生院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村卫生室、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2020年,中医门诊量占总门诊量42.31%。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建成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且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能提供多种中医药诊疗服务规范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截至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完成率为75.74%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完成率为89.65%。全力推进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共采集样品1066号,约900多种,共5330余份,收集验方62个。顺利通过国家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复审,继续巩固荣誉成果,获得3家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资金鼓励。

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两孩政策全面启动实施。全市 人口发展实现了由高增长、高出生、高死亡向低增长、低出生、低死亡再到现在的适度均衡全面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实现了由控制人口数量到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再到实行全面两孩政策,促进人的全面均衡发展转变。“十三五”期间,受全面两孩政策的影响,大理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呈缓慢上升后稍有回落的趋势2020年底,全市总人口为771128人,全市已婚育龄妇女人数为112671人,期内出生4695人,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4,年出生率为7.26‰,自然增长率2.18‰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8.91%。

全民医保体系逐步健全。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保持在96%以 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全面推开。实施医共体城乡居民按人头打包付费支付改革工作,通过建立合理适度的“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激励约束机制。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服务率达100%,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绿色通道比例达到100%,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7家。加强老年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推进老年人防诈骗工作。开展老年健康管理项目,对常见病、慢性病进行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推广以慢病管理、中医药和老年营养运动干预为主的适宜技术,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有效改善老年人群健康状况,降低失能风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健康扶贫工作卓有成效。坚持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遵循精准 帮扶、应帮尽帮的原则,以省、州、市健康扶贫30条措施为依据,紧紧围绕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尽量少生病”持续用力。2015—2020年,新建村卫生室20余所,修缮改扩建67所,确保111所村卫生室都达到国家健康扶贫脱贫标准,保障了基层群众的就近就便看病就诊。确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落实健康扶贫三级包干责任,扩大“一站式 ”结算范围,加大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力度,继续完善健康扶贫工作措施,深入开展大病专项集中救治和慢性病筛查,狠抓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十三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类别

指标

 2020年

健康状况指标

人均预期寿命(岁)

76.56

婴儿死亡率(‰)

3.92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12

孕产妇死亡率(/10 万)

0

人口发展指标

总人口(万人)

77.11

出生人口性别比

104

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

2.18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指标

法定传染病报告率(%)

95

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率(%)

75.2

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

73.8

肺结核发病率(%)

44.54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9.95

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

30.67

妇幼卫生工作指标

3 岁以儿童系统管理率(%)   

94.75

卫生监督工作指标

“双随机 ”监督完成率(%

98.41

医疗保障工作指标

城镇职工范围内住院费用基本医保支付比例(%)

85.43%

城乡居民范围内住院费用基本医保支付比例(%)

73.63%

卫生资源指标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5.06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6.93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含省、州级医疗卫生机构)(张)

11.42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不含省、州级医疗卫生机构)(张)

5.46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2.15

医疗服务指标

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天)

8.74

卫生费用指标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元)

74

(二)十三五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十三五 ”期间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卫生健康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医疗资源空间分布相对不均衡。大理作为滇西中心城市,下关城区布局有多家省、州三级医疗机构,医疗资源要素(床位、卫生技术人员、设备等)与患者高度集中,三级医院超负荷运转与大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资源利用不足现象并存,加剧了主城区大型医疗机构的服务压力,不利于主城区人口和产业的疏解,优势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致使海东、海西片区难以就近获得高水平医疗服务同时,辖区内市级以上医院发展迅猛,对人才、资源的虹吸效应凸显,挤占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空间。民营机构众多,但无特色、层次较低,难以形成对公立机构的相互补充。

分级诊疗体系不健全,医疗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分级诊疗制度效果不明显,医疗资源利用结构性失衡,三级医院超负荷运转和大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资源利用不足现象并存“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尚未健全。精神卫生、老年病、儿童、传染病、耳鼻喉等专科医疗资源仍显不足,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中心等延续性医疗机构发展滞后。此外,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健康促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学科建设亟待进一步优化,重大疾病和疑难病例外流比例较高,妇产科、儿科等学科建设缺乏显示度高、标志性强的成果。现有三级医院发展机制不够契合,差异化特色不够明显,缺乏与医疗集团服务方向相适应的服务能力,距离区域高水平医院的定位尚有较大差距。卫生健康人才供给薄弱,年龄、学历及专业分布不均衡,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师、儿科医师等仍较缺乏,公立医院中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卫生技术人员不足。

公共卫生机构体系不健全,疾控防疫能力待提升。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统重大传染病风险长期并存,卫生健康事业始终面临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状况。重大传染病和重点寄生虫病等疾病威胁持续存在,血吸虫病防控重点区域,防治人群多样化,监测防治工作繁重,部分有螺区土地闲置环境复杂,钉螺监测和控制成本加大,历史上疫情较重的流行村疫情尚不稳定,血吸虫病流行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和传播风险仍然存在。境内外交流的日趋频繁加大传染病疫情和病媒生物输入风险。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暴露出大理市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病防控能力待提升,物资储备不足,暂不具备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等问题。公共卫生机构总体指挥调度协调不足,各机构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与发达地区相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能力相对较弱,设施设备及业务用房配置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求;大理市妇幼保健机构规模偏小,服务能力有限。

卫生健康服务水平与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定位不匹配。围绕大健康产业,大理市提出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城市品牌、区域性国际医疗中心的目标和要求,但大理健康服务的区域辐射能力和行业引领水平与定位尚不匹配,不能满足多层次的居民需求。一方面,至2020年,大理市优质医疗资源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中心城市相比缺口较大,全国领先专科、知名专家较少;学科实力较落后,建设内涵不足,市级以上重点学科比较缺乏。另一方面,经济社会转型中居民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快速变化,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病已成为主要的健康问题,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健康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对健康服务供给质量、服务水平和结构化升级提出更高要求。大理应对此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家庭医生签约制虽全面铺开,但履约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重签约、轻服务”的现象仍然存在。此外,还存在民办医疗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医养结合设施质量有待提高,大规模康养项目存在过度房地产化的风险。

智慧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卫生健康信息化设施支撑体 系不足。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要求卫生与健康领 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大理市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和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尚未成熟,导致现有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尚未实现,数据难以共享应用,制约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卫生健康专网建设滞后,网络运行速率不高,数据传输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无法完全满足业务发展及数据传输需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尚未达到国家要求的信息化等级水平。

卫生健康监督工作水平亟待提升。卫生健康监督体系基础相对薄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业态新行业的不断涌现,面对干细胞、人体器官移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产前诊断技术等具有高技术性行业,存在监管水平差异,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在智慧化监管、规范化监管、动态化监管、精准化监管上仍有不足,执法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亟须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监督执法队伍能力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卫生健康综合执法体系。

科学稳定的卫生健康投入长效机制尚不健全,医疗卫生的公平性和投资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历史原因,医疗机构多为负债建设发展,债务负担沉重。对医疗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制约,大理市中医医院尤为明显。此外,虽然卫生事业投入逐年增长,但投入总量不足,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较低,投入结构不合理。财政投入与医改要求尚有差距,财政投入对卫生事业重点领域发展的导向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公立医院改革推行困难,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中医中药等卫生事业发展仍较滞后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

大理市中医医院基础设施设备落后,中医药特色不明显。大理市中医医院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对全市中医药工作的龙头带领作用发挥不到位。中医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在省、州具有影响力的名医匮乏,人才断层问题突出。

(三)“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形势

1.“十四五”期间面临的挑战。

公共卫生健康形势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对卫生健康事业 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整体能力有待提升,健康 优先、预防为主、共建共享的全民健康格局和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同时,传统和新发传染病疫情相互叠加,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时有发生,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疾病谱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方式快速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疾病。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和结构需要从单纯的疾病诊治向综合健康干预和健康管理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成为未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卫生健康资源供给仍然不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资源结构不合理尚未根本改变,优质医疗资源尤其缺乏,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薄弱,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民群众 期望不适应。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医保、医疗和医药的联动性不足,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的融合体系不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协同机制不健全,难以有效应对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现实挑战。公立医院改革进入深水区,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人员编制、薪酬制度和医疗服务价格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需要进一步破解。科学稳定的卫生健康投入长效机制尚不健全,医疗卫生的公平性和投资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有待提速。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

联网、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生物技术、基因技术、新型靶点等生物技术飞速革新,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变革迎来了 新的机遇。在疫情的催生“互联网+医疗服务”重塑就医模式,跨机构、跨地域、跨专业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模式加快形成,积极为基层医疗服务赋能,促进形成“双向互动”的医患沟通与交流方式。“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也将成为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大理市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和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尚未建成,导致现有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尚未实现,数据难以共享应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尚未达到国家要求的信息化等级水平。

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大理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依然严峻,老年人健康问题突出。同时,居民生活方式变化,慢性病危险因素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肿瘤等慢性病日趋成为主要疾病负担。因此,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必须主动适应人口结构和服务需求变化,强化人群健康管理,努力满足居民健康服务需求。

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迫切。“十四五”期间,人才资源短缺 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约束更紧,国家对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要求更严。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向整合资源、集约利用、提高效率、提升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医疗卫生服务必须提质增效,加快向精准医疗、健康管理模式转变。

2.“十四五”期间发展的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 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期,新时期背景下,大理市卫生健康发展迎来新机遇。

“一带一路”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助推医疗卫生事业向区域性合作转变。大理曾经是中国古代面向印度洋的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大理走向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大理是全省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的排头兵,需要抢抓国家“双循环”战略机遇,因此,推动大理市加大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卫生交流合作,抓住机遇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全面发展外向型医疗卫生事业,是增强大理对南亚东南 亚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以及区域性医疗健康中心的重要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城乡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乡村振兴战略 作为我国下一步破解“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加强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善卫生和服务条件;推动远程医疗普及,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等目标。本次疫情也充分证明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因此,推进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也为城乡卫生健康资源不均衡的大理乡村地区的卫生健康事业带来绝佳的政策机遇。

信息技术与科技创新赋能健康行业。区块链、云计算、大数 据、AI技术、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推动着数字经济与医疗健康产业深度融合智能化医疗产品逐渐得到普 及应用,智慧医院、智慧病房等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新模式和新业态逐渐涌现。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疾病预防、检测、诊断和治疗模式正朝着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和远程化的方向发展,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将大幅提高,数字经济正在为医疗产业的变革和升级注入新动能,科技创新赋能健康行业已是大势所趋。因此“互联网+医疗卫生”成为大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十四五”时期,大理城市发展新阶段和新特征为更高质量的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带来了新挑战。

二、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 二十大精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 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 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以实施“健康大理”战略为统筹,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完善生育配套政策,落实健康大理战略部署,以保障人民生命 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中心。筑牢大理市医疗卫生大格局,奠定滇西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健康基石,力争将大理打造为滇西一流科研基地、区域医疗中心。奋力推动大理市卫生健康事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取得新发展,创造新辉煌。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共建共享。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域中,强 化政府办医责任,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广泛动员全 社会参与,强化个体健康第一责任人作用,形成共享、共建的发

展新格局。

坚持健康优先,公平可及。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首 位,以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满足健康需求为导向,将基 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 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大力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使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

地共享卫生健康发展成果。

坚持统筹发展,提升水平。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围 “完善功能、优化质量、提高效率、提升水平主题,补短板、强弱项,突出资源配置优化和分级诊疗,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与信息化建设。

坚持防治结合,分类指导。强化大健康理念,全面推进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全面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

坚持开放创新,提升能力。推动医学模式转变,推进医疗卫 生行业创新战略,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绩效,更加注重预防 为主和风险防范,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促进均衡,更加注重资源 下沉和系统协作,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推动医保、医药、医 “三医”联动,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改

革获得感。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健康大理基本建成,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公共服务现代化。建立与“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 ”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与“区域性国际医疗中心相匹配的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及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定型,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成,优质高效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自主健康的防病意识进一步增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全面开展,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党委领导,共建共享的卫生健康治理格局更加成熟。康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优势更加显现,爱国卫生运动更加深化,城乡环境更加健康宜居,健康扶贫成果巩固拓展,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

——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建立完善的医疗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到2025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至25%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核心卫生健康指标达到州级目标。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全面建成体系完整、 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 体系。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综合监管制度建设不 断健全。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优化,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不断 提升,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优质均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明显改善,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得到积极治理,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医卫 融合”“教卫融合”与“医养融合”等改革举措进一步发挥战斗力。做好居民出生缺陷筛查、儿童健康管理、学校卫生、心理健康、康复、医养融合、临终关怀等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大数据、人工 智能等科技手段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化,疾病诊疗向精

准化、个体化发展。多元办医格局进一步优化,推动非公立医疗

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创新健康服务模式,推进智慧 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健康服务业进一步拓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 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

等发展。

“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标一览表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指标性质

1

人均预期寿命(岁)

79.86

81

预期性

2

孕产妇死亡率(/10 万)

未统计

10.5

预期性

3

婴儿死亡率(‰)

3.92

4.0

预期性

4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12

5.5

预期性

5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30.67

15

预期性

6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8.56

25

预期性

7

15 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未统计

25

预期性

8

全市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未统计

每年下降 0.5%

预期性

9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11.42

11.82

指导性

10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县级及基层医疗机构

2.48

3.5

指导性

101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5.06

5.20

预期性

112

每千人口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32

0.62

预期性

123

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

1.64

1.7

预期性

134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6.93

7.03

约束性

145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

2.15

3.53

指导性

156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未统计

90

指导性

167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未统计

3

预期性

178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平均设老年医学学科比例

50

100

预期性

189

以乡镇为单位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未统计

90

预期性

1920

严重精神障碍规范管理率

未统计

90

预期性

201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未统计

25

预期性

212

健康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

未统计

10

预期性

三、重点任务

(一)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1. 改革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

贯彻国家疾病控制体系改革总方案,重新组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卫生监督所职责。构建以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县直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机制顺畅、上下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市域医共体“健康守门人”职责,增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部门的协调能力。加强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考核。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强化慢性病防治,地方病防治,职业卫生、精神卫生的服务。加快县镇机构规范化建设,配齐疾病监测预警、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现场处置等设施设备,定期发布甲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的风险监测。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一是促进市级疾控中心疫情发现能力建设项目,提升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实现传染病快速排查和检测。二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设置,结合实际设置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与健康等方面的专业性内设机构。市卫健局牵头,市委编办、市发改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州生态环境局大理分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强化对市级各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防控,建立 统一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明确体系内成员机 构和部门职责。建立市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清单。建立市级 公共卫生补偿机制,推行公共卫生职责纳入医保和公立医院绩效 指标考评体系。推动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 设置公共卫生科室,明确公共卫生工作职能,提高疾病防治能力并纳入属地传染病,慢性病等防治网络管理。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考核和激励机制, 提高公共卫生执业人员薪酬待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夯实联防联控基层基础。建立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置建设计划和生物安全提升计划。市卫健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市环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加强重大公 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与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溯源、实 验室检测、快速反应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以传染病定点救治 医院(市人民医院)为骨干,发热门诊、发热诊室为哨点的重大 疫情医疗救治体系,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发热诊室和预检分 诊点设置。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转换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预案。加 强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综合学科、感染病科和重症救治专科能力

建设,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至2025年底,实现对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实时监测覆盖,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信息源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医疗救治, 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等公共卫生事件突发能力。完善市级物资储备库建设。市卫健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州生态环境局大理分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局、市文旅局、市应急局、市审计局、市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持续提高重大传染病防治水平

提升常态背景下新冠感染的防控和医学研究。加强乡(镇)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的防治能力。提升市级免疫规划服务 水平。持续加强登革热、鼠疫、麻风病、包虫病等传统传染病的 防治工作,力争2024年完成大理州制定的控制目标。积极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巩固提升艾滋病防控“三个90%”目标消除经输血传播和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母婴传播成果。加强性病综合防治,持续推进结核病行动,加大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肺结核患者发现力度,推进耐药结核规范治疗,至2025年,全市肺结核发病率保持在55/10万以下。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行动。

5. 切实加强生物安全工作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属地化管理、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管理的职责,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将实验室生物安全纳入年度考核任务和重点工作内容。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强化管理能力建设和日常管理监督,及时消除隐患安全,杜绝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对市级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备案和动态化管理,加强人员进修培训与跟班学习,提升实验室安全能力。

专栏1  公共卫生网络重点提升工程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计划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增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2.加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与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溯源、实验室检测、快速反应处置、风险沟通能力建设。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转换为应急医疗救治场所预案,新建大型公共建筑需预留应急医疗设施、网络信息设施接口。

3.生物安全提升计划提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能力,开展管理干部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轮训,增强全行业生物安全意识。

(二)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1. 打造滇西区域医疗中心

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 的院长负责制,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清单。积极争取 列入国家“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名单。围绕打造滇西 区域医疗中心目标,整合全市优质医疗资源,通过“沪滇医疗帮扶”实施柔性人才引进、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和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搬迁等项目,促进医疗“软实力”和“硬件”上新水平。支持市内二级未定等、一级未定等、未定级等医院积极向高等级医院创建,全面提升市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重点疾病诊疗水平与省会城市明显缩小,推动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向群众身边延伸,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2.加强重点专科专病建设

推动临床重点专科、优势专科发展,打造区域内常见病、多 发病诊疗中心,提升全市医疗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逐步满足人群众就近享有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降低患者转诊率,减少患 者跨区域就医,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加强市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消化内科、骨科、临床护理、妇产科、泌尿外科、神经内科、内分泌代谢病科、心血管内科、麻醉科、呼吸内科等专科发展。将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做强、优势专科进一步做优、薄弱学 科补齐短板,打造呼吸病、心血管病、神经系统病、肿瘤等常见 病多发病诊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集团化、品牌化支持二级医疗机构建设三级医院,打造一批优势临床专科。

3.巩固基层医疗服务网底

按照“一镇一院、一村一站”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推动双廊卫生院迁建,喜洲、上关、银桥、海东等乡镇卫生院扩建增容。根据基层医疗单位实际情况进行财政保障,建立人员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质增效工程强化常见病与多发病诊治、常规手术、传染病筛查、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能力,加固筑牢基层“双网底”功能。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推动中心城区社区医院“十五分钟覆盖”。以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和重点疾病管理等为主要内容,完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主动、连续、综合的健康责任制管理模式。统筹医疗保障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衔接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形成医防同向激励机制。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轮训计划加强医养结合、社区护理、康复病床、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服务能力。

4.改善优化医疗卫生服务

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立健全覆盖主要专业的全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建设州市镇(乡)村四级城乡区域全覆盖全方位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健全化解医疗纠纷的长效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大型设备配备水平,加强智慧医院建设,保障远程医疗需要,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服务流程,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5.加快完善采供血服务体系

按照分级响应和规范运行的原则,建立献、采、供、管一体 化血液供应应急保障体系和血液联动保障机制,提升血液安全保 障供应体系工程。支撑在中心城区设置大理州中心血站,负责全 州血液供应。

6.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优先配备使用和合理用药,提升

基本药物使用占比,促进科学合理用药。落实国家组织药品和医 用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落实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和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指导医疗机构利用好增加的可支配收入, 积极推进薪酬制度改革。落实短缺药品联动会商工作制度,建立 短缺药品协同监测机制,提高监测预警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落实 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依托采购平台系统建立守信承诺 等机制。按国家要求,积极推进统一的医保药品、医用耗材分类 与编码标准。推进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在监管、医疗、医保等领域 的衔接应用。推进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创新监管方式, 整合监管资源,更好地满足居民用药用械需求,保障用药用械安

全。

专栏2    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培育工程

1.滇西医疗服务高地培育计划:加快推进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迁建选址及建设,促进市内有条件的医院进行升级,强化对滇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支撑

2.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计划:按照省卫生健康委安排,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省级医学分中心。

3.市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加快实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优化布局市辖区各级医疗资源,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市域医共体高质量管理“五大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基本达到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要求,鼓励支持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晋升三级甲等医院推动太和街道、下关街道、满江街道、大理镇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布局和建设;鼓励支持条件成熟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社区医院加快推进双廊镇卫生院迁建;分批推动喜洲、上关、银桥、海东等乡镇卫生院扩建增容;依托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债等项目,夯实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基础。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改善计划:至2025年,每个乡镇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并至少建成一个符合自身功能定位的特色科室,50%以上的中心卫生院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基层慢病管理中心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明显提高。

5.医疗急救能力提升计划:落实全州部署,逐步将辖区内具备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纳入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医院急危重症医学信息管理系统,推进急诊急救综合一体化建设,完善市、乡镇、村三级网络院前急救体系网络;全市按照每5万人口至少配备1辆救护车(含车载医疗设备)的标准配齐配强,其中至少40%为负压救护车。

(三)推进现代中医药传承创新

1. 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研究启动大理市中医医院重组迁建工作,争取 2025 年完成 建设并晋升三级中医医院。以市中医院为核心,全力提升市、镇 (乡)、村三级服务能力建设,至2025年实现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床位数达到0.75张以上。90%以上的乡镇卫生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80%村级中医药服务实现全覆盖。着力提升镇卫生院中医馆服务能力及内涵。大理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转化,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公司和机构。推动中医药服务进社区,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试点,在全市建立2个模范试点。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馆、中医门诊部诊所。

2. 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

遴选中医优势病种,实施强优提质工程。加强中医科室建设。 支持搬迁后的中医院提升医疗特色,建立特色科室。推进区域化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依托大理州中医医疗集团平台和常见重大慢性疾病的中医慢病管理示范平台的资源,强化市级中医医疗水平。中医院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科建设。并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和伤残等,制定推广中医康复方案和科室建设。

3. 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

加强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中医实用技术,确保中医药

实用技术如针灸、推拿、刮痧、拔罐、敷熨、熏洗等技术方法的 规范化培训,提高基层医师中医药技术水平。加快中医药康复科 建设,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并发症和伤残等,制定中 医康复方案。推进中医康复技术进机构社区家庭。加快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市中医院迁建设置治未病中心。

4.促进中医传承发展

开展中医药(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经典名方、口传心授等 医药资源普查、整理研究、传承挖掘,支持大理市建立市级中医 药传统知识和古籍文献数据库。融合现代科技成果,挖掘中药方 剂,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新药 开发,不断推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 工程,加强中医药理论及方法的传承,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 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强化中医药传承教育,鼓励医疗机构 加强传承教育,按照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完善中医药毕业后教 育体系和中医药“ 师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好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通过专利、商标注册等方式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技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专栏3  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

1.推动大理市中医医院重组迁建,开展中医医疗服务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到2022年,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中医馆;到2025年,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医师比例不低于20%,90%以上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比例不低于30%;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

2.鼓励医疗机构加强传承教育,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建立市级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古籍文献数据库与师承关系登记库。

3.市中医医院设置中医治未病中心,积极推进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老年病科等薄弱科室建设

(四)开展新时代健康大理行动

1. 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意见》,深化“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常消毒、管集市、众餐饮”为主题的“7个专项行动”,深入推进“绿城市、治污染、 除四害、食安心、勤锻炼、管慢病、家健康”新“7个专项行动”,深入持久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在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全达标基础上,积极创建健康城市。加快爱国卫生与基层治理工作融合强化爱国卫生基层网底功能,推动各镇各部门爱国卫生运动全覆盖,形成自上而下行政动员与自下而上主动参与的群众动员机制,促进居民群众自觉改善建设健康环境,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加强社会健康管理,协同推进“健康大理”建设,深化实施“健康细胞”工程,全面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建设。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设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以重点场所、薄弱环节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补齐公共卫生环境短板。加快垃圾污水治理,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创建云南省病媒生物防治先进城区。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依靠爱国卫生运动,筑牢疫情防控的社会防线。

2. 深入推进健康教育与促进

探索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健康教育社会服务体系,开展健 康促进社会行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宗旨,统筹推进健康大理行动、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健康促进县区建设、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不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到2025年,形成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龙头,以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国家和省级健康科普资源渠道网络为平台,以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为延伸的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统一归口、上下联动的健康促进与教育的工作格局。加大预防食源性疾病尤其是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力度。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倡导合理膳食,践行“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推进控烟限酒,积极探索推广大理特色快速精准提升健康素养的方法。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加强残疾预防工作,开展防盲治盲工作,推动实施眼健康工作。继续做好防聋治聋工作,提升耳与听力健康水平。创新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方式和载体,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新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科普健康知识和健康促进技能,推动居民健康理念和意识转变,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引导居民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推动健康教育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进单位,鼓励个人、家庭积极参与健康行动,引导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的良好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居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等为重要抓手,提供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健康教育服务,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均等化。探索建立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健康科普工作纳入医疗卫生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其他相关人员日常业务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的考核内容。

3.着力加强重点疾病防治

加强免疫规划工作,有效控制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疾病。巩 固地方病防治成效,碘缺乏病、碘缺乏病维持消除状态、巩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防治成果,2024年达到消除血吸虫病标准,建立消除后巩固成效的长效机制。坚持综合施策,加强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疾病防治。扎实开展麻风病、皮肤性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强化政府行为,组织部门合作,加强疫情监测,对高危人群进行行为干预,贯彻落实“ 四免一关怀”政策。积极发现、登记、管理肺结核病人,严格执行归口管理,认真组织实施结核病防治项目。

实施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 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 ”的重大疾 病防控机制,健全慢性病预防—干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提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能力,开展重点人群早期筛查,定期发布慢性病监测信息。到2025年,全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支持市内三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聚焦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推动癌症、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加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融合发展。

4.健全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启动大理市心理卫生状况基线调查,开展居民心理健康素养 调查和失眠、焦虑、抑郁等流行病学调查,摸清全市心理健康情 况底数。强化“大理心理卫生中心和睡眠障碍诊疗中心”“大理 精神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完善全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以市精神卫生中心为依托,在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设立心理咨询室,各镇村设立社会心理服务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服务,组建一支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立健全全市、乡镇、村三级精神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完善设置各级精神专科医院、公立医院设置精神(心理)科门诊和住院部、乡镇卫生院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大理市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有病房的精神科。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精神病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精神科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精神科诊所。加强以精神卫生疑难危重患者、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为重点的精神卫生服务能力。依托有条件的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组建心理救援专业队伍,提升精神卫生领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心理康复能力。到2025年,全市精神科医生数量达到4.0名/10万人以上,严重精神障碍规范管理率

达到90%。

5.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持续巩固县(市)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动态达标。围绕让贫困群众“有地方看病、有钱看病、少得病”的目标,继续推进健康  扶贫工作,确保脱贫地区的市、乡(镇)、村二级医疗卫生机构  全部达标。加强“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聚焦重点  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全面推进健康促进运行,深入推进健  康乡村建设。将大病专项救治模式推广作为脱贫地区县域医疗机  构针对所有36种大病患者住院治疗的规范化措施。加快推进基   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  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深化市域综合医改推进措施。到2025年,全市农村低收入人口  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逐步完善。重大疾病危害得到控制和消除,卫生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区域间卫生资源配置逐步均衡,居民健康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做好脱贫人口中的重点人群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家庭医生的农村低收入人口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达 90% 。基本医疗保障成果持续巩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持续实现动态清零,健康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专栏4    健康大理行动推进工程

1.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提升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推动大理市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深入开展卫生城市、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工作;在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全达标基础上,积极创建健康城市。

2.建立健康风险监测机制:到2025年,全市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乡镇、社区医院达100%。

3.重大慢性病防治行动计划:到2025年,全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4.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完善计划:大理市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有病房的精神科到2025年,全市精神科医生数量达到4.0名/10万人以上,严重精神障碍规范管理率达到90%。

5.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计划:5年过渡期内,持续巩固三级医疗机构动态达标;深入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签约家庭医生的农村低收入人口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严重精神障碍管理达 90%。

6.积极推进控烟行动创建无烟机关、无烟家庭;推进规范戒烟门诊设置,全市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建立首诊询问吸烟史和尖端吸烟干预制度,加强各级专业公共卫生控烟队伍及其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戒烟服务体系。

7.全面推进合理膳食行动:开展常态化营养健康科普宣教 活动。建设营养健康餐厅、营养健康食堂。到2025年,每万人口至少配备1名营养指导员,居民合理膳食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

(五)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1.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 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以妇女儿童健康为中心,三级预防和防治结合,以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保健专科建设为重点,以必要的临床诊疗技术为支撑,落实《大理州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大理州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 —2025年)》。加强以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为载体的急救转诊网络建设,持续提升产科、儿科安全质量,保障母婴安全,并达到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要求。加快推进四个中心、一个示范基地及紧密型医体建设,在业务发展、中心建设、等级创建、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等方面加强指导、加大合作,提升全市妇幼保健服务水平,加强大理市妇幼保健院与大理州妇幼 保健院医联体建设、加强大理市妇幼保健院与华西二院联盟医院 的合作建设。加强大理市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提升妇幼健康服务 能力,以妇幼健康重点学科和新生儿期、孕产期、更年期等妇幼 保健特色专科、妇幼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为牵引,引导医疗保健 机构落实功能定位补齐服务短板,做优做强妇幼专科,提升临 床和保健服务能力。推动建设孕妇休息室、母婴室等设施。加强

儿科、产科、助产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增强岗位吸引力。至2025 年,大理市妇幼保健院达到三级甲等标准要求,初步建立妇幼健康现代服务与管理体系。提升妇女儿童重大疾病防治水平,加强产前筛查、新生儿重大出生缺陷疾病防治等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实现出生缺陷防控三级措施无 缝对接。至2025年,产前筛查率达到90% ,新生儿遗传代谢性  疾病筛查率达到98%。做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规范开展新生儿访视,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加强0~6岁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等健康管理。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推广有效近视防控干预措施和方法。逐步扩大城乡妇女“两癌 ”检查项目覆盖面,继续实施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在提供妇幼保健服务的医疗机构积极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方法,开展中成药合理使用和培训。扩大中医药在孕育调养、产后康复等方面应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中的作用。加强妇女儿童疾病诊疗中西医临床协作,提高疑难病、急危重症诊疗水平。

2.完善家庭发展健康支撑

落实好三孩生育政策,构建生育友好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 充分尊重群众合法生育权益,构建配套政策体系,落实托育服务、生育支持等政策,减轻生养子女家庭负担。落实计划生育奖励假制度和配偶陪产假制度,积极探索试行育儿假等制度。鼓励用人单位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提供灵活的工作方式及必要的便利条件。支持妇女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加强科学预测,合理规划配置儿童照料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在大型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旅游景区景点等设置母婴室或婴儿护理台,保障母婴权益。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扶助政策,构建计划生育家庭社会关怀长效机制。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按照家庭为主、托育补充的原则,创新工作思路,推进0-3岁婴幼儿照护工作,促进托育服务规范化发展。加强家庭科学育儿指导宣传,广泛开展包括婴幼儿发展和教育理念、婴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喂养护理及常见病防治、意外伤害预防等知识的宣教普及工作,提高家庭科学育儿能力。鼓励幼儿园开设托幼班。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引导托育机构规范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多层次的托育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加大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培养和职业技能培 训力度,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托育服务整体水平。至2025年,全市社会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明显增加,主体多元化、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优质,全市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不少于3个,至少建成1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婴幼儿早期发展知识普及率、家长及婴幼儿照护者接受科学育儿指导率均达到90%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3.提升职业健康保护能力

完善职业健康治理体系,以职业病危害源头防控治理为重点,强化用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聚焦矿山、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领域,持续推进粉尘、毒物、噪声和放射等危害治理。完善职业健康监管体系,落实政府职业健康监管责任,加大职业卫生监管执法力度,加强全市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病诊断救治技术支撑机构能力建设,依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全市职业病监测评估体系,提升职业病监测能力,鼓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取得职业卫生(放射卫生)技术服务资质。借力科研院校,依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市职业健康工程防护指导中心。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企业职业健康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市、镇(乡)两级执法力量,提升职业健康管理能力。深入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落实救助保障措施,积极应对新型职业健康风险,切实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加强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职业健康知识“进企业、进机构、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指导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危害全员培训,普及职业健康法规知识,构建健康工作环境,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劳动者职业健康的良好氛围2025年,重点行业劳动者对本岗位主要危害防护知晓率达90%以上,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非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90%以上,辖区职业病诊断覆盖率达到100%。

4.提升老年健康管理服务

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 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扎实推进老年健康促进 行动,加强老年病预防和早期干预,构建失能老人照护体系,加 强老年健康服务,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提升老年医疗服务能力。健全市、乡镇两级老年健康服务网络,构建预防、医疗、照护”三位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积极科学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建立完善包括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和安宁疗护的综合性、连续性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老年医学科。至2025年,全市二级以上综合性 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100% 。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社区和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优化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规划布局,发展智慧医养结合服务,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利用闲置的社会资源改造建设一批医养结合机构,引导一批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具备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设置老年病区,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组建医疗养老联合体。推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合作,开通双向转介绿色通道。推广“互联网+健康养老”云平台运用力争全面覆盖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预约挂号、网上健康咨询等线上服务,推动健康养老移动医疗与家用紧急医学救援服务发展。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工作,推进医疗机构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让老人享受无缝隙衔接的医疗服务。各级医疗机构配备“三个有”:“无码服务”专用通道;有人工服务,在导诊台设立“老人爱心岗”,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便利服务;有代挂号渠道,开通家人、亲友或家庭医生为老年患者代挂号渠道,医疗机构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配套导医、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人员,提供就医指导服务。至2025年,全市至少建设1个乡镇(社区)医养结合示范机构,争取成功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县。

5.着力维护残疾人群健康

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实施精准康复,为城乡困 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加大符合条件的低收 入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大力推进以视力、听力、肢体、智力及 自闭症等五类残疾为重点的 0-6岁残疾儿童筛查,建立完善筛 查、诊断、康复、救助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完善医疗机构无障碍 设施,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 构双向转诊机制。继续开展防盲治盲工作,推动实施全面的眼健

康。继续做好防聋治聋工作,提升耳与听力健康水平。

专栏 5 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提升工程

1.妇幼健康保障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以妇幼健康重点学科和新生儿期、孕产期、更年期等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妇幼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为牵引,引导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落实功能定位,补齐服务短板,做优做强妇幼专科,提升临床和保健服务能力。

2.完善家庭发展健康支撑继续开展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加强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

3.职业病防治能力提升计划:完善职业病监测评估技术支撑网络;至2025年,辖区职业病诊断覆盖率达到100%;至2025年,重点行业劳动者对本岗位主要危害防护知晓率达90%以上,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非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90%以上。

4.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计划;积极发展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涉老医疗机构,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至2025年,全市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100%;加快老年友善医院建设;发展智慧医养结合服务,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至2025年,全市至少建设1个乡镇(社区)医养结合示范机构,争取成功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县。

(六)创新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1. 重点发展健康产业

依托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和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   城的战略机遇,结合区域领先的医疗产业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走高端文旅、康养、医养结合开发之路,推动医疗服务与文化旅   游深度融合,同步发展婚礼、旅拍、体育赛事、艺术展示、生态   研学等产品业态,建立集医疗、养老、康复、休闲、旅游为一体   的康养产品体系,将大理市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 ”“两城一区”样板田“漫步苍洱”核心区、“美丽湖区、公园城市”。围绕滇西医疗中心的建设,不断强化市级大健康产业发展,成为滇西区域医疗中心康养产业园集群化的重要组成。采取民建民营与公建民营相结合、农村敬老院与民营敬老院相结合、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多维度健康养老服务。

2. 支持优化多元办医格局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持续完善社会办医的 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推进和实现民营医疗机构在准入、服务质 量监管、医疗保险定点资格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推 动社会办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社会办医疗 机构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提供特色诊疗服务,加快打造一 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服务机构和高端医疗综合体,大力推进民营 医疗机构向多层次健康发展。鼓励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开展医疗 人才和服务资源共享等多方面的合作,推进预防、医疗、康复、 护理服务链条整合和双向转诊服务,促进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最大 化,实现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简化个体行医准入审批程序,鼓 励在职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 开设工作室。探索社会力量办医综合评价机制,加强政府监管、 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促进各类医疗机构严格自律、诚信服务、 规范发展。至2025年,多元办医格局更加优化,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专业人才、健康保险、医药技术等支撑进一步夯实,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3.实施健康产业发展工程

实施大健康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对标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

体系,为大理州国际健康城市”品牌形象打造提供有力支撑;布局大健康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延伸健康旅游、健康医疗、养老养生等健康产业链。立足人才强市战略,围绕以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吸引和使用为重点的苍洱人才霞光计划”为抓手,引进一批高端紧缺医疗人才,培养储备一批本土“土专家”;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环境营造工程,完善健康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健康产业运行监测和考核评价机制。

(七)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提升以基层为重点的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双提升加强监测评价”和“以健康为中心”的绩效考核,做好结余留用和合理超支分担,推动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资金占比,促进就医秩序更加合理,分级诊疗制度、分工协作机制更加完善。强化政府主导的县域医共体外部治理和监管机制,充分下放用人权、管理权、内部分配权至县域医共体。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牵头医院负责统一管理县域医共体运行,健全内部绩效评价和绩效分配,健全双向转诊机制,推动落实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以系统连续健康服务为导向,围绕区域协同、城乡融合、上下联合、急慢衔接,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医疗卫生共同体为平台,加快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提高履约服务质量。强化医共体网格化建设布局和规范化管理,推动建立成员单位利益共享机制。至2025年,大理市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完成,全市就诊率保持在90%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占比达65%上。推进二级、三级医院专科医生为基层家庭签约团队提 供支持,加强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的健康评估服务,提供有针对性的连续、全程健康管理服务,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

2.推动公立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全面推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 的院长负责制,进一步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举办职能和监管职 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科、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医学教育、临床科研、医院管理提升为 重点,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入推 进治理结构、人事薪酬、编制管理和绩效考核改革,市一院落实 三级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市二院落实建立二级公立医院总会 计师制度试点工作。全面落实《大理州贯彻落实云南省促进卫生 健康人才队伍发展三十条措施的通知》。落实公立医院人员编制 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落实岗位管理制度,按照医、护、药、技、管等不同类别合理设置岗位,科学编制岗位责任书,实行竞 聘上岗、合同管理,激励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县域医共体人员的统一招聘、培训、使用和调配管理。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完善公开招聘政策,对急需紧缺专业或岗位在公开招聘中不设开考比例。增加护士配备,逐步使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2左右。打造一批医疗技术领先、医疗质量过硬、医疗服务高效医院管理精细、满意度较高的公立医院,至2025年,初步构建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新需求相匹配,上下联动、区域协同、医防融合、中西医并重、优质高效的公立医院新体系,为落实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促进中医医院特色发展,发挥中西医协同引领作用。至2025年,形成以高水平市级医院为支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载体的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在疑难疾病、重大疾病、重大疫情的医疗救治、大数据集成等方面发挥协同作用,带动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3.推动三医联动集成改革

加大力度学习三明医改经验,纵深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以百姓得实惠,医院发展,医生增动力,政府得民心为改革目标,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民健康保障体系。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灵敏有序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调价评估,达到启动条件的要稳妥有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理顺比价关系,支持公立医院优化收入结构。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完善中医(民族医)、互联网等医疗服务价格政策。至2025年,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达到国家要求或评价水平。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试点、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探索按床日付费、门诊按人头付费。推进县域医共体医保资金打包付费改革,探索对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结余资金作为医共体成员单位医疗服务收入,主要用于绩效分配、人才培养、专科建设等。科学制定医保总额预算,合理确定和动态调整按病种、按床日、按人头等的付费标准。健全公立医院与医保经办机构协商谈判制度,规范医保协议管理,明确结算时限,细化结算规则,逐步规范医保支付审核标准,确保基金及时足额拨付。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医保支付政策,探索符合中医药服务、“互联网+医疗服务等服务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推动公立医院积极参与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落实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

4.强化综合监管体系建设

加强全市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形成 多元治理格局,建立健全综合监管领导机制,开展医疗卫生行业 综合监管协调和督查。制定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行业组织自 律管理、卫生健康信用信息管理等相关制度。推进医疗卫生综合 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积极开展“信用+综合监管”,探索建立信 用监管新机制。联合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建立健 全信用监管、依法联合惩戒机制,推进综合监管结果协同运用。 加强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监管,建立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适宜性点 评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和价格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强化综 合监管的结果应用,实行守信激励、失信约束制度。加大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力度,加强执法车辆、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防护装备、执法取证工具等配备。以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全面推行非接触在线监管。

(八)激发卫生健康发展新动能

1. 提升卫生健康智慧信息水平

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机遇,结合“健康大理”、“数字大理 ”建设,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加强大理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计算、存储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标准规范统一、安全可靠,涵盖预约诊疗、远程影像、心电、检验检查和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综合监管等业务领域的市级卫生健康云平台。开展“互联网+健康医疗”、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医联(共)体信息化等项目建设,建设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疗信息系统,突破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力争做到乡通。到2025年,建成一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智慧医院,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形成,医疗服务区域均衡性进一步增强;大理市全民健康平台及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逐渐实现与州级平台互联互通,互联互通覆盖率达到80%以上;推广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全市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级别分别达到 4级和5级以上。提高人口监测信息化能力水平,完善全员人口信息库服务体系加强数据挖掘、决策支撑能力建设,开发人口数据资源,提高卫生健康行业现代化治理能力。

2.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立足本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实,加强高学历、高职称、 高技能人才,尤其是紧缺学科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利用灵活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营造制度留人、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的卫生健康人才良好氛围。加强专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医护人员培养质量,扩大儿科、全科、医学影像科、麻醉科等短缺医师队伍规模,巩固医疗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积极为医务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平台,鼓励医务人员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开展科研成果奖励活动。抓好基层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重大人才项目适当向基层、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增强各地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全科人才队伍建设。稳定乡村医生队伍,提高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完善人才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政策,健全乡村医生管理制度。充实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定期对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卫生应急、采供血等在岗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提高实验室检验检测和现场处置能力。健全公共卫生人员激励及考核机制。加强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调整优化适应社会办医疗机构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加大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和社会工作等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加 “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积极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不同岗位要求的人才标准评价体系。创新人员编制管理,根据医院规模和医疗特色、床位数、门诊量等因素,实施市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统筹使用制度,合理配置编制资源,优化编制和岗位结构,规范编制外人员管理,落实绩效工资政策。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健全评价体系。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加快推进公立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薪酬制度改革在人才激励方面的导向作用。建立保护关心关爱医护人员长效机制,弘扬职业精神,大力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的宣传力度。

3. 提高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学研究支持力度,支持全市卫生健康科 技创新,依托大理大学、大理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云南省地方病 防治研究所等高校、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30个省级科研平台。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高校科研院所聚焦全市重大卫生健康问题,强化跨机构、跨部门、跨学科合作,开展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传统医学融合的群医学研究。加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健全临床科研体系,推进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争创区域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强化组织实施临床医学分中心建设工作,按照“凝练学科方向、汇集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平台、学科特色鲜明”的总体要求,加强产学研结合,围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区域内热点问题加大研究力度,争取带动全市卫生健康科技能力发展。

四、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同

坚持党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领导,把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建立党政主导、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健康格局。各镇各部门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大力宣传,营造支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合力确保规划顺利执行。财政部门加强经费保障和监督,不断完善各项保障政策。人社部门指导卫生健康部门做好人才引进和招聘工作。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积极支持卫生健康部门做好重点项目建设。民政部门与卫生健康部门共同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医保部门与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制度、政策衔接,建立沟通协商机制,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和医疗保障水平。其他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协助卫生健康部门实施规划。

加大政府投入,拓宽筹资渠道

坚持公立医院公益属性原则,落实好政府对卫生健康投入政策,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拓宽筹资渠道。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卫生健康部门落实规划实施的相关保障政策,加强部门协作,合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评估考核

建立规划监测评估机制,成立评价工作小组,开展规划实施

进度和实施效果评估,完成规划中期和终期评估,建立相应考核

问责机制。定期监督重大项目实施进度和执行情况。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加强督导和纠偏,确保规

划顺利实施。

注重行风建设,创建和谐服务

深入开展医德医风和卫生健康文化建设,促进医务工作者依 法从医、廉洁从医,规范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公开等制度,维护良 好的服务秩序。同时,各医疗卫生机构要转变工作理念,切实增 强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能

力,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塑造卫生健康行业新形象。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