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苍洱非遗】油香
【走进苍洱非遗】油香
- 2025年04月21日
- 来源:大理市文化和旅游局
-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文本】
油香也叫香器,是大理回族传承历史悠久的甜食面点,是大理回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典型与代表。在大理回族聚居的村社,举凡回民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仪,以及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节日,当地回民都有吃油香,以及将油香打散馈赠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的传统习俗。
历史渊源
大理回族历史悠久,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平大理,许多征调东来的中亚、西亚新疆畏兀儿人等民族随军戍守,并落籍大理,这是大理回族最早的先民。目前大理市回族主要分布在下关、大理、喜洲、上关、凤仪等地,人口1.8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9%,与汉族、白族杂居,长期互相学习、和睦相处。
制作过程
统称的油香,包括油香、麻耶、树皮、馓子等甜食面点。以香油、面粉、红糖、白糖、土碱作原料,先将红糖、白糖、土碱混合,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熬制成糖浆。熬制好的热糖浆用纱布过滤掉杂质,放凉。将放凉后的糖浆逐步倒入面粉中,边倒边和(音同“活”),用擀面棍搅拌均匀,到没有干面为止。双手反复揉制面团,配合擀面棍,揉捏、擀制成圆形面饼及麻耶、树皮、馓子等造型。把做好的面饼等放入油锅,煎炸至两面金黄即可。最后将煎好的油香拈出,滤油、放凉,这样美味香甜的油香就制作完成了。
关于油香的民俗
关于油香,大理回民有特定的规矩。不请阿訇不动油锅,哪家准备炸油香,必先将阿訇请至家中念经,然后再动油锅。制作时务必清真洁净,一般都要年长有经验的人来做,做前要大、小净,以保持清真洁净。食用时要掰着吃,油香不能咬着吃,也不能切着吃,要拿在手里用手掰着吃。油香要一起吃,回民将油香分送或馈赠亲戚、朋友、邻舍,是较为明显的共食现象。
在大理回族的婚姻礼俗中,油香是不可或缺的。定亲时男方家送来比平时还要大、颜色金黄的油香一对、馓子一对、树皮一对,还有新娘衣服鞋子等,女方家也要准备同样的油香、馓子、树皮各一对做为回礼。在丧礼中油香使用的更多,逝者过世后三天,逝者家属要煎油香为逝者施济给亲朋好友、打散财物,此后每一个星期五礼拜后,要接着把油香施舍传赠予全村礼拜人,“一七”“二七”“三七”、四十天、七十天、一百天也各传赠一次油香。在诞生礼俗中,孩子出生、命名、满月、抓周时,亲朋好友都会送上油香等物品。就人生礼俗中油香的使用来看,它伴随回民走过人生的每一阶段,这便使油香在其生命中具有了“迎来送往”和“生与死共”的象征意义。
在开斋节、圣纪节、古尔邦节时,大理回族都要炸油香、传油香,互相赠送、宴请宾朋,除了本民族亲友,平日和睦相处的白族、汉族及其他民族也会接受馈赠宴请,参与其间,和煦融洽。
油香的象征意义
油香与大理回族人民的生死嫁娶、重大节日等民族传统习俗息息相关,在诞生礼俗中,油香象征吉祥、平安,庆祝孩子的健康成长,表达对孩子未来的美好祝福。在婚姻礼俗中,油香象征着幸福、圆满、甜蜜的生活,表达对新婚夫妇的庆贺。在丧葬礼俗中,油香象征着功德圆满,表示纪念。在节日中则多是象征吉庆、喜气。同时,通过油香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分享、往还,加强了亲戚、邻里、朋友,甚至不同民族间的情感联系,协调了民族关系,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责任编辑:吉剑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