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大理白族扎染”(传统手工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大理白族扎染”(传统手工技艺)
- 2017年01月06日
- 来源:大理州文化局
-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文本】
白族扎染工艺主要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古老的纺织染色工艺。大理市周城镇、喜洲镇和巍山彝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工艺,其中尤以周城白族扎染最为著名,是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的“民族扎染艺术之乡”,产品畅销国内外,是大理外贸出口产品的主要种类之一。
白族扎染在民间素有“疙瘩染”之称,即浸染前先将白布按设计好的花纹图样用针线将“花”的部分驩撮绉缝紧,呈“疙瘩”状。经反复浸染后,拆开色泽未渍印的“疙瘩”即成各种花形,成品为蓝底或青底白花,清新素雅,韵味独特,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欢迎。
扎染乾旱的般为白棉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主要为植物蓝靛或土靛(民间俗称板蓝根),周城染布所有的染料土靛全由村民种植和加工,除满足本村染布之用外,余的土靛还销往其他地区。传统扎染的主要步骤包括扎花、浸泡、染布,晒干、拆线、碾布等,其技术关键是花手法和浸染工艺。扎花工艺非常繁杂,每一块扎染布上的纹样都采用了不同的扎花针法,有扎、撮、绉、捆、缠、绕、折、叠、缝、挑等。由于要反复浸染,必须经过多道工序,有时几天才能染好一匹布料;染布颜色的深浅除了与浸染次数有关外,还与浸染技术、染料的配放、晾晒、气候等有关。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为其主要工具。扎染品种繁多,图案丰富,多表现吉祥美好寓意,主要有花草植物、鸟兽鱼虫、图案图形、自然景物、字体符号等。超过1000多种纹样图蕴含着白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扎染面料被广泛用于服饰、家居装饰等,有较高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
责任编辑: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