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大理 / 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大理白族民居彩绘”(传统美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大理白族民居彩绘”(传统美术)

  • 2017年01月06日
  • 来源:大理州文化局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喜洲白族民居在中国建筑史上更是独树一帜,以古朴典雅、大方、实用著称于世。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到了唐朝南诏时期,喜洲已有“巷道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量不数”的史载。明代李元阳在《云南通志》中记载:“民居皆四合瓦房,山居用茅”。

现在,喜洲明代遗留的民居中,以一坊三开间楼房为主房。而清代建筑则改进了明代建筑的缺点,房屋较高,门窗呈一敝型,光线较好;房顶上不再披一层蔑房衣,并有了较多的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增加了文化艺术色彩。到民国时期,逐步破除了封建社会对民居高矮和用色调装饰的限制。只要有钱,就可以任主人选择建筑,并且在历代民居基础上有了较大改进,有宽敞的走廊,吸取了白族传统文化和汉族现代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艺术,构成独特的一坊一廊、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座院、五重堂等坐落布局完整、建筑空间协调的白族民居。目前喜洲保存完好的白族合院式住房就有88院之多。

三合院,由三“坊”及一照壁组成,又称“三坊一照壁”。照壁位置一般对正房,相邻两“坊”山墙之间设耳房及“漏角天井”。后门则位于“漏角天井”部分。楼梯间有设在耳房,有设在正房或厢房明间的。三坊一照壁,利于东向房屋争取更多的阳光,又让人在廊子上生活作息,有明朗宽绰的感觉,加之一座雄伟的大照壁光线的反射,整个院落亮堂堂。四合院,是由“四坊”组成的,四角有“漏角”天井,一共有五个天井,故称“四合五天井”。重院,多数是三进两院,个别的有四进,五进。

喜洲白族民居造型丰富多彩,有其独特风格。主房三坊均为二层,较高,耳房也为二层,但销低,漏角围墙则更低,正面设照壁。照壁均为中间高两端低的三叠水形式。大小屋脊全部有“生起”(称为“加山”),形成一条柔和的曲线。屋面高低错落,亦均有显著的“生起”与“举折”,构成双向曲面。山了防风,防盗多不开窗,在屋檐下的墙面及山墙上,施以彩画,丰富墙面。

喜洲白族民居是大理白族合院式住房典型代表。从择地,开挖地基到及落成,都有一套严格的仪式过程。

喜洲白族民居,经历了几百年时间,至今完好遗存并使用,它对研究大理白族历史文化,乃至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古代建筑和地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玉贵文化遗产。

喜洲白族民居,是白族工匠在保持继承本民族建筑风格的同时,积极吸取中原汉族建筑风格,而且吸收国外建筑艺术为我所用的多元文化的产物。这种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去粗取精,取长补短的包容性,开放性,正是喜洲白族民居中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