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大理 / 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下关沱茶”(传统手工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下关沱茶”(传统手工技艺)

  • 2017年01月06日
  • 来源:大理州文化局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下关沱茶是有悠久历史的一种紧压茶,因创制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故名下关沱茶。下关沱茶是白族人民创造的十分典型的传统技艺,是中国数千年来传统制茶技艺中制作紧茶方法的典型代表,应作为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保护。

下关沱茶由明代的“团茶”演变而来,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经拼配、筛分、拣剔、半制品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包装等10余道工艺制作而成,多为手工操作,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地区特征的技术知识。

云南下关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整个云南地区空气湿润,四季温和,日照时间长,适于茶叶生长。具备良好的茶叶种植条件,是我国著名的产茶地区之一。

沱茶历史悠久,明代的《滇略》一书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为沱茶的早期形式,1902年,大理喜洲白族商帮永昌祥在下关开设第一家茶叶精制加工厂,加工紧茶和饼茶。标志着沱茶工艺的诞生,至今整整一百余年。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采用新技术,并用部分机器代替手工操作,但传统手工技艺在关键步骤中仍有保留。

下关沱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几个方面。

沱茶生产是一门特殊的技艺,百余年来,白族人民用这种技艺生产的产品曾经通过著名的“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滇西北、西藏和四川等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特别在藏胞中影响极大。在100多年来的各民族友好往来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沱茶的产品也曾深刻地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文化,至今,云南和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民间信仰、民间传说等仍与之有密切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民间文化价值。在制作工艺方面,下关沱茶更是浓缩着数百年来云南少数民族制作紧茶的传统工艺的精华。下关沱茶的产品曾是白族地区重要的赋税收入,目前,每年仍有数百人从事下关沱茶生产,对白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下关沱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遗产价值,继承和保护其传统技艺,对云南白族地区文化、教育和经济等方面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现已作为第三批国家级保护名录公示)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