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大理市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在大理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 2017年02月13日
  • 来源:大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大理市人民政府市长

(2017年2月7日)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第八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6年和八届人民政府工作回顾

2016年是大理市发展历程上较为艰难的一年。面对压力和挑战,市人民政府在省、州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重要讲话和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创新实干,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201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5.07亿元,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07亿元,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8.75亿元,增长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9亿元,增长12.2%;农业总产值45.38亿元,增长5.6%;接待海内外游客1507.73万人次,增长46.73%;旅游社会总收入246.71亿元,增长51.33%。预计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57元,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01元,增长10.3%。

(一)全力以赴抓项目,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牢固树立以项目促投资、以投资促发展的理念,完善项目管理和推进工作制度,建立项目管理全员培训机制。精心谋划储备重大项目545个,7个项目列入财政部、省级PPP示范项目,争取到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39个、到位资金37.36亿元。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建立5亿元项目前期工作“资金池”,争取上级专款和转移支付21.21亿元、财政置换债券38.2亿元;积极争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新型城镇化市政路网项目贷款到位5亿元,棚户区改造项目147.76亿元中长期贷款额度正式获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经开区整体城镇化建设等项目22.4亿元中长期贷款积极推进;切实加强银政企对接,促成33.26亿元银企合作。狠抓“十三五”规划295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388个重大项目实行挂图作战和工作清单管理,开工88个、完工41个,扎扎实实推项目,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97.3亿元,增长5.14%。突出精准招商,红塔银行、恒丰银行、东吴证券落户大理,太平洋建设集团云南总部落户海东;制定《洱海海西及洱海东北片区招商引资项目准入前期工作流程》,新签双廊青山半岛等项目46个,协议总投资385.3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1.81亿元,增长8.4%。

(二)全力以赴抓产业,发展实力稳步提升。制定《关于支持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促进休闲农业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红旗水库、凤尾箐水库等项目顺利推进,种植绿色水稻3万亩、特色花卉2.76万亩,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88家,兑现强农惠农补贴资金3200万元,鼓励流转土地3800亩。落实工业经济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开展“一企一策”精准帮扶活动,力帆骏马20万辆出口型载货汽车、美登印务卷烟商标喷码技改等6个项目顺利完成,下关沱茶年产3万吨精制茶、明阳风电西南研发中心等7个项目加快推进,三峰能源、东道饲料等7户企业达标升规,兑现企业升规、“两个十万元”微型企业培育等工业发展奖励945万元。顺丰肥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金明药业“管华诗院士工作站”授牌成立,“来思尔”“洱海”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启动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完成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夜游洱海项目总体策划和概念规划,加快17个环洱海游客休息站点和双廊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希尔顿、洱海天域酒店等一批重大旅游产业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成。“来大理网”研发的全省首个“旅游大数据平台”上线,实现了旅游人次、游客来源、游客喜好、景区人流、人流预警等方面的实时统计分析,为全州旅游功能推送、旅游决策提供了基础数据。推进商贸物流业健康发展,昆百大•泰业城、腾瑞•幸福里、古城城隍庙商业街区建成开业,东盟果蔬、良迅农产品交易市场投入运营。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商品房销售141.11万平方米,增长7%。

(三)全力以赴抓生态,发展根基更加牢固。按照“四治一网”的工作思路,加大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力度,启动实施环湖截污一期工程等1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15亿元,是年度省州考核任务的1.72倍;扎实推进城乡统供水、洱海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治理等项目,全年投入洱海保护治理资金31.07亿元,超过整个“十二五”期间的总和,是洱海保护治理投入最多的一年。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建成开放。持续开展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封堵排污口167个,拆除违章建筑1003户,依法关停餐饮、客栈经营户313户,洱海水质5个月达Ⅱ类。全面开展非煤矿山和林地管理综合整治,关停整顿非煤矿山企业57户,编制矿山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启动龙王庙箐、普和箐等矿山生态修复工作。进一步加大苍山保护力度,抓实森林资源管理和护林防火工作,完成森林防火视频监控及应急指挥系统一期建设。

(四)全力以赴抓规划,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大理市城乡总体规划》通过省规委审查,“多规合一”信息平台上线运行,以“四区九线”为基础的全域空间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启动洱海东北片区系列规划编制,完成第一批148个自然村村庄规划修编,严格项目准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制定《关于加强洱海东北片区规划建设管理意见》《农村个人建房联审联批制度》等一系列管理措施,设立自然村村庄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实行村庄土地规划建设网格化管理;建成城市规划展览馆,引导公众参与城市建设。完成垒翠园、夜景灯光一期工程等一批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2.35平方公里;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完成龙山隧道、凤鸣匝道、大展屯立交建设及泰安路、人民路、苍山路等9条市政道路改造提升,3座立体停车库完成主体工程,投放环保出租车200辆、新能源公交车48辆。硬化80公里农村公路,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3800户。加快以古生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建设,精心打造2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8个省级重点村和22个农村综合改革示范村,上关村被列入全国第四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喜洲镇被列为全国特色小镇。严控海东开发建设规模,新区规划面积由140平方公里调减为53.89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由25万人调减为15万人。海东新区完成新建绿化项目30个、绿化面积1.58平方公里、植树造林65.15万平方米、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41公里,实现直饮水通水。

(五)全力以赴抓改革,发展活力日趋强劲。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行政审批事项取消200项、调整6项、承接174项;公布权责清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以标准化试点为总抓手打造一流政务服务平台》等3个项目荣获大理州第三届政府创新奖;在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五个领域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4项试点工作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顺利完成;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成12.6万宗宅基地调查测量,探索出宅基地有偿使用、退出、流转、审批等制度成果13项;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完成42.9万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成立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133个。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华唐一期500席呼叫中心,“在大理”城市综合服务平台上线发布;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自然村村民自治等多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成立不动产登记中心,发放不动产证书1025本;探索推广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建设,建成使用8座,正在筹建12座。

(六)全力以赴抓民生,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全面落实惠民利民政策,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0.46%。推进脱贫攻坚,资助贫困学生2052名290万元,资助贫困户新农合个人缴纳资金和报销医疗费用190万元,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累计投入1.2亿元,实施604户建档立卡户危房拆除重建和160户易地扶贫搬迁,大把关、三哨、五星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950人实现贫困退出,3779人达到脱贫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精心编制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完成大理三中等7个重点教育项目;制定《大理市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奖惩办法》,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一本率、高分率13年蝉联全州第一。市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开,实行药品零差价政策,市、镇、村医疗卫生服务实行一体化管理,新农合医疗制度实现镇村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98.9%;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食品药品安全全面加强,荣获“国家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市”和“云南省食品安全市”称号。加强民族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启动实施太和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佛图寺塔保护利用、杨杰故居修缮等工程建设,完成大理文庙恢复重建和国艺轩书画馆建设,小普陀等9项古建筑被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圆满承办2016大理国际茶花大会,玉洱园被评为世界杰出茶花公园。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大理100”越野赛、“七彩云南格兰芬多”自行车赛等重大体育赛事。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整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现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加大城乡就业工作力度,城镇新增就业756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6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苗圃山、云瑞社区等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5527套棚改任务实现100%开工。民族团结繁荣稳定,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村、社区和民族特色村寨97个,创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家。深入推进平安大理建设,不断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投入3624万元,新增9051路公共高清监控探头,实现城、镇、村全覆盖。持续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扎实开展社会治安严打整治,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审计、粮食、外事、侨务、宗教、档案、气象、统计、双拥、老龄、残疾人、地方志、防灾减灾、应急处置、人民防空等工作全面发展。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是省、州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全市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开拓奋进的结果,是辖区各单位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的结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驻大理市部队及民兵预备役全体官兵大力支援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关心支持大理市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各族各界人士,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驻大理市部队及民兵预备役全体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6年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八届人民政府各项工作的完成划上了圆满句号。回顾四年来的工作,我们战胜了诸多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

四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们积极应对,攻坚克难,经济发展跃上了新台阶。与2012年末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加99.9亿元,年均增长9.7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加8.55亿元,年均增长8.7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31.39亿元,年均增长1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54.47亿元,年均增长13.12%;工业总产值增加120.23亿元,年均增长8.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加22.19亿元,年均增长7.15%;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7:51:42调整到7:44: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0886元,年均增长11.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5692元,年均增长14.8%。

四年来,面对生态环境承载力不足、洱海保护压力大等问题,我们负重前行,担当有为,生态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实施全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全面推进城乡“两污”治理、万亩湿地、亿方清水入湖工程,编制完成《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启动一批环保工程,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座、村落污水处理系统110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乡镇垃圾中转站10座、建筑垃圾处置厂2座、畜禽粪便收集站2座,收集处置垃圾87.68万吨、畜禽粪便44.26万吨,洱海水质累计23个月达Ⅱ类。建成海西村庄及农田生态林103公里,实施公益林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14%;创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8个、州级生态村79个,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文明市。建立“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垃圾收集清运处置一体化机制,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四年来,面对发展空间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等困难,我们抢抓机遇,砥砺前行,城乡面貌发生了新变化。10个城区改建项目稳步推进,建成阳光景圜、纳思春天、瑞馨园等16个公租房项目,共6900套、34万平方米。完成深长村连接线、红山路、览川路等33条市政道路建设,龙溪大桥、小花园人行天桥等市政工程投入使用;大丽高速、上鹤高速建成通车,新开通航线14条。完成一水厂、二水厂扩建和六水厂一期工程,日供水量增加7.5万立方米;建成LNG气化站1座、城市门站1座、铺设管道127公里,6000户居民、40户工商经营户、2个工业企业用上管道燃气。琪年时代二期、得胜商业城等专业市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4G网络行政村全覆盖。实施农村公路“三年攻坚”计划,新增农村公路198公里。全市建城区面积达59.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3.5%,绿化覆盖率达37.19%,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

四年来,面对体制障碍、发展瓶颈制约,我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改革开放注入了新活力。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相继完成,在全省率先建成行政审批网上服务大厅,主要审批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结。经济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民主法制及社会管理体制等7大领域、69个方面改革举措逐项落地,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支付湿地修复、垃圾处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渔民生活补助等经费5.2亿元,古城维护费启动开征。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等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工作稳步实施,发行城投债14.5亿元、旅游产业债8亿元。与南京秦淮区、贵州凯里市、山东临清市签订友好协议,与中关村科技园区、深圳商业联合会建立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引进中国水环境集团、中国建设集团第五工程局等一批大企业到大理市投资兴业,累计引进州外到位资金854.8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22亿美元。

四年来,面对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使命,我们不忘初心,和衷共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新提高。完成喜洲镇二中、下关八小、银桥镇中心幼儿园等60个学校新建、改扩建项目,排除学校D级危房2.45万平方米,加固改造B、C级危房2.95万平方米,黄冈中学、大理师范附属幼儿园等9所学校实现晋级升等,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7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4.7%。市一院门急诊楼、市二院旅游急救中心和凤仪、湾桥血防分站等项目相继建成,新建市乡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2.9万平方米,新增病床539张,创建8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中心敬老院投入使用,城镇新增就业2.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和救灾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武装、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扎实推进,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四年来,面对依法治市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群策群力,同心同德,法治政府建设迈出了新步伐。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支持市政协参政议政,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110件、政协委员提案1103件,面商率、办复率均达100%。坚持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建立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按照“规划一张图、发展一盘棋”的要求,统筹“两区一委”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平安大理建设深入推进,“大调解”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完成“六五”普法规划和第三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工作,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6个、州级法治乡镇2个,基层民主法治创建实现全覆盖,龙下登村民自治试点经验在全州推广。

成绩固然可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经过艰苦努力,但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农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3项任务目标没有按计划完成;2016年实施的10件惠民实事中,城市交通解堵工作立体停车库、停车场建设未全部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大,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建设需持续发力,洱海保护治理任务艰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不到位。二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质量不优,园区项目存量减弱、增量不足,工业投资增长乏力。三是规划统筹引领作用不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水平不高,城市功能不配套,交通拥堵、私搭乱建、违法排污等现象依然存在。四是财政保障能力弱。由于脱贫攻坚、洱海保护、民生保障、政策性增资等刚性支出增长,保工资、保运转、保平衡压力前所未有,建设与还债、发展与投融资矛盾凸显,骨干财源培植不足,可用财力极其有限;一些部门过“紧日子”的思想树得不牢,勤俭节约意识不强,资金使用绩效不理想。五是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维稳压力不断加大。六是部分干部谋项目、抓项目、跑项目的办法少,责任意识淡薄,向上汇报、争取资金的劲头不足、勇气不够。七是少数干部服务意识不强,执行力、创新力不足,苦干实干精神差,回避矛盾、推诿扯皮、不敢担当,层层传导工作压力有待提升,“庸懒散慢玩浮”等不良作风依然存在。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对九届人民政府工作的建议

未来五年,正值洱海保护的关键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新一届人民政府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牢记使命,负重拼搏,锐意进取,凝心聚力,紧握接力棒,跑好接力赛,再创新业绩,不负人民的重托和期望。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省、州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州重大发展战略,突出生态优先,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全市的奋斗目标是: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5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7亿元,年均增长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479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51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5亿元,年均增长1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092元,年均增长9%左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82元,年均增长10%左右。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坚持规划引领,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城市。依托大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天赋的自然生态景观、良好的区位辐射功能,努力实现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的目标。一是高起点规划,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用新视野、新理念来审视大理市的城市特质,创新规划理念、提升规划水平,凸显战略性和前瞻性,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坚持城市规划和镇村规划并重、地上规划和地下规划并重、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并重,以一流的理念和标准规划城市,引导旅游产业向精品化、差异化、多样化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二是高标准建设,提升旅游国际影响力。实施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土地保护、生态绿地保护、水资源管理“五个最严格”制度,着力构建生态保护区、生态隔离带、生态廊道和以林荫大道为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保护和传承好古人留下的文化财富,讲好南诏大理故事,以控制高度、保护肌理为关键,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彰显旅游文化、绿色城市和人文城市特征。三是高水平管理,提升旅游国际吸引力。全面实施城市“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农村“七改三清”人居环境提升改善行动,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精细化管理,由“治标”管理向“治本”管理转变;用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约束、衡量管理成效,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整合各方力量,构建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由“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从“职能部门管理”向“政府、市场、社会共同管理”转移,激发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二)坚持生态优先,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的生态宜居城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保护好洱海”的嘱托,把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突出抓好以“两保护”为核心的生态建设,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全面实施《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六大工程,深入开展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十三五”期间洱海水质稳定保持Ⅲ类,确保30个月、力争35个月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强化以苍山为核心的资源林政管理和森林防火工作,筑牢洱海流域生态屏障,实现保护与发展有机统一。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建立疏堵结合的村庄规划建设管理长效机制,努力将海西建成大理千年农耕文化的展示区和天然农业观光大花园。守住“生态红线”,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建立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动资源环境税费改革;强化指标约束,严格空间管制,核定环境容量,坚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三清洁”整治活动常态化,严厉惩处、曝光各种污染违法行为,形成人人关心、全民参与洱海保护的态势和氛围,不断优化“山美水美、文美脉美、城美乡美、房美田美”的城乡人居环境,努力把洱海流域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三)坚持统筹发展,加快建设区域带动的滇西中心城市。充分发挥“两区一委”增长极作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一是强化度假区龙头作用带动全域旅游发展。以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完善旅游主体功能布局,提高旅游主打品牌效益,大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养老等复合型旅游转变,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二是强化经开区聚集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国家级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平台优势,以打造千亿园区为目标,着力发展园区经济、总部经济和配套经济,围绕食品饮料、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加强工业项目论证储备和引进,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精招商、招精商,延伸产业链,拓宽发展领域,提升园区发展质量和水平。三是强化海东新区示范作用引领绿色发展。构建以生活污水治理为核心的社会健康水循环系统和以雨水疏引蓄用为核心的自然健康水循环系统,形成系统完善的沿湖控污治污体系。全力推进绿色海东建设,着力构建功能完善的海东新城生活圈,努力把海东建成海绵城市生态环保建设示范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样板区和苍洱休闲度假特色区。四是强化五网基础建设打造滇西交通枢纽。抢抓省州“五网建设”机遇,加快推进路网、能源网、水网、航空网、互联网建设,配合国家和省、州加快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枢纽等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云南综合交通次中心、滇西铁路枢纽,构建快捷、通畅、安全的内外交通运输网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坚持民生改善,加快建设文明和谐的民族团结示范城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问题,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高于全州平均水平。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投资7.4亿元,用2年时间建成下关七小分部、市二院门诊群楼等17个教育、卫生项目,实现新增224个教学班、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加快实施教育“十三五”规划和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实现每个乡镇建成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健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争创17个省州重点专科和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市。加快综合档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鼓励文艺创作,扶持民间传统工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的创新活动,支持保护节庆文化和民俗文化活动;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健身跑、民族健身操、自行车等全民健身项目,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项目,力争建成高原特色训练基地。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加强城市精品工程、城市综合体、城市广场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提升市民居住质量。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村创建成果,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宗教和顺。

三、2017年工作意见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更是工作作风建设的检验之年,对我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建议今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力争达到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力争达到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力争达到1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力争达到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七大行动,全面推进洱海保护治理。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人”的理念,严格执行苍山、洱海及海西保护、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法规,以问题为导向,采取超常规措施,实施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

一是开展流域“两违”整治行动。严格划定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全面开展违章建筑及餐饮客栈违规经营整治。严格落实村庄及集镇规划管理若干意见和农村个人建房联审联批制度等相关规定,坚决制止城乡无序建房。全面排查现有客栈餐饮等服务业,进行建档立卡管理;健全餐饮客栈经营规范标准,坚决清理关停未达标的经营户,推进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开展村镇“两污”专项整治行动。强化管理措施,不断健全完善城乡污水收集、垃圾收集清运处置工作机制。采取新建环保设施、库塘及污水外运等“土洋结合”的方式进行应急处置,确保全市村镇污水、垃圾得到有效收集处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通过招标委托专业化公司作为运营主体,对洱海流域已建环保设施进行专业化运营管理,确保正常运行。

三是开展面源污染减量行动。按照“源头管控、合理布局、过程阻断、末端消纳”的治理思路,发展生态农业,控氮减磷,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负增长。划定禁种禁养区,通过流转土地等方式,在主要入湖河道两侧及临湖周边建设农田尾水收集库塘和湖滨湿地,实施喜洲镇和上关镇种养一体化示范区和大理镇、银桥镇水肥一体化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构建农田生态系统,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

四是开展节水治河生态修复行动。严格水资源管理,合理调度洱海水资源,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加快推进城乡统供水工程,有计划开展地下水、苍山十八溪无序取水取缔和封堵工作。加快入湖河道综合治理、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科学实施封湖禁渔和洱海蓝藻水华控制工程。巩固非煤矿山专项整治成果,全力推进退耕还林、水土流失防治及面山生态修复治理,切实加强生态资源保护,促进流域生态环境改善。

五是开展截污治污工程提速行动。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强化施工组织管理,全力推进环湖截污一期工程、34条主要入湖河道生态治理、北干渠、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北三江湿地恢复等项目建设,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提前完工并尽早发挥工程效益。加快推进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环湖截污二期工程,争取早日实现洱海流域截污治污工程全覆盖。

六是开展流域执法监管行动。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洱海保护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坚持村庄河道巡查制度,严格执法监管,压实乡镇主体责任,整合执法力量,建立“统一查、部门处、纪委督”的执法监管查处分离机制,健全案件移交、查处、督办和反馈工作制度,确保洱海流域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发现、有效处置。

七是开展全民保护洱海行动。结合自然村村民自治的深入推广,建立环保片长、环保巷长、环保义工委派责任制,不断压实“三员”等基层管理员的责任。制定洱海保护行动市民公约,指导完善村规民约和餐饮客栈协会、旅游企业制定行业公约,鼓励举报、曝光环保违法行为和违规建设行为,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逐步提高行业自律和广大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意识。开展“保护洱海市民大讨论”活动,启动保护洱海市民公约征集活动,形成人人参与洱海保护治理的良好氛围。

(二)实施投资拉动,全面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第一动力,多措并举扩大投资总量,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切实抓好项目前期。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池作用,梳理295项“十三五”规划项目前期工作完成较好的项目,进一步查缺补漏、充实完善,找准宏观政策支持方向和必备条件,用心用情抓实项目的谋划、包装和争取。二是加速推进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四个一百”重点项目,继续实行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挂图作战和目标倒逼,层层分解任务,严格执行每月通报、挂牌督办、任务销账等制度,加快推进楚大高速扩容改造等92个续建项目,启动大理州职教园区等98个项目,年内完成海东新区桥隧工程等180个项目。三是严格落实项目责任。继续实行领导挂钩项目责任制,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和联审联批会,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强项目管理、项目督查和项目服务,解决好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建设考核办法,准确把握上级经济政策和项目扶持方向,强化部门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及转移支付的工作力度和决心,做实做细项目。

(三)实施产业带动,全面推进区域实力提升。突出特色优势,挖掘一产潜力,补齐二产短板,促进三产升级,打好“园区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三大战役,推进产业聚群聚集发展。一是加速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者么箐水库、红豆杉上关基地生态节水灌溉工程及“五小水利”等重点项目;建设绿色水稻、生物药材、特色花卉、生态蔬菜等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大理地标性、民族性、文化性特征的农业品牌;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农业庄园、农产品种养殖大户,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二是加速提升新型工业。全面推进欧亚乳业年产20万吨植物蛋白饮料生产线等18个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推动力帆骏马与“三一重工”合作,延伸产业链;改善园区软硬件环境,完成上登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区1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加快园区科技孵化器、上海交大科技孵化园和创业服务中心建设。继续落实企业升规、技术创新等奖励措施,推进商标战略,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积极推进大理药业、欧亚乳业等企业上市,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加速繁荣现代服务业。全力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施好港中旅洱海山地公园露营地等高端旅游项目和大健康等增值服务业开发,启动龙尾关文化旅游古街区保护与利用项目,推动华谊兄弟星剧场大理项目落地,加快推进大理古城5A级、蝴蝶泉4A级景区创建,做特做靓大理镇、喜洲镇、双廊镇等一批旅游特色小镇和庆洞村、大成村等一批旅游古村落。加快滇西国际商贸物流基地、昆钢大理物流商贸城等项目建设,构建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四)实施城乡统筹,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改善。按照“城乡一体化、全域景区化、建设特色化、管理精细化”的要求,完善城乡承载功能,彰显地域特色。一是提升规划编制水平。编制《大理市2050城乡总体规划纲要》《大理市全域旅游规划》《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和洱海东北片区等系列规划,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详细规划;严格规划管控,完成村庄规划修编和“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规划及重点区域城市设计编制。二是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城市环境整治,努力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加快推进西大街、州医院等片区改建提升项目,抓好西洱河沿线、南环线沿线、苗圃山和绿玉文化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小关邑、文化路等片区改造提升、夜景灯光二期工程和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速绿色电网建设,做好城区绿化养护和绿地补植补种工作。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完成全省首个雨水花园项目。深入推进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实施文化路、双狮路延长线、机场路、稻香路等市政道路新建及提升改造,推进古城北门综合停车场等12个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发展绿色公共交通,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全力配合支持广大铁路、楚大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大理机场增容改造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大漾云高速、苍山大道等工程建设,启动大巍南高速联络线、江风寺立交、吊草立交等项目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推进大数据建设与应用,建成社会信用信息平台,提升城市生活智能化水平。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善行动,实施300公里自然村道路硬化,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1500户;充分整合传统村落保护、旅游特色村镇、民族团结示范村镇、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1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州级“三清洁”示范村和8个省级重点建设村,努力把环湖村庄建设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美丽宜居乡村,打造“乡愁大理”品牌。

(五)实施综合改革,全面推进试点成果运用。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重大突破,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动力。一是巩固扩大改革试点成果。统筹推进12项涉农改革试点,努力完成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等7项国家级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6项省级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示范村建设,带动全市农村改革全面深入推进。二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清理处置“僵尸项目”,妥善化解过剩产能;着力提高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比例,促进房地产去库存。三是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强化行政审批事项的合法性审查,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着力提高综合执法效能。加速镇村体制管理改革,推进“镇改办”“村改居”工作。四是抓好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强化支出审核和绩效管理,推动预算公开;加强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规范纳税行为;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盘活特许经营权等公共资源,将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资金;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六)实施民生工程,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始终把民之所盼、民之所望作为施政所向,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补齐社会事业短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让改革成果共享于民,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一是以更强的责任抓脱贫攻坚。按照“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的要求,推进精准脱贫,实现2329人贫困退出,太邑、乌栖、桃树、者么4个贫困村出列。二是以更深的情怀抓社会事业。抓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五大工程”,完成满江中学等一批城区学校建设,推进143个农村学校“全面改薄”项目,重视社会力量办学,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并通过国家评估验收。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加强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建设,加快实施市三院、市一院海东分院、市疾控中心等项目建设,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完成太和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杨杰故居修缮等项目。提高国际国内自行车赛、越野赛、马拉松赛等赛事承办水平,用体育赛事营销城市、宣传大理。三是以更实的举措抓社会保障。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列措施,积极搭建平台,确保年内城镇新增就业7200人以上。抓好社保扩面,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1万人以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5.8万人以上。认真做好人民武装工作,扎实推进双拥共建,力争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城创建“十连冠”。继续做好救灾救济、优抚安置、村务管理、社团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养老服务、慈善事业、殡葬事业发展等工作。四是以更高的标准抓社会稳定。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提升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整体水平;深入开展“三年严打”整治,依法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全面落实综治维稳各项措施,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积极争创省级先进平安市。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实现新一届政府的宏伟蓝图、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奋斗,更需要各级政府系统积极工作。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团结一心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务实政府、创新政府和廉洁政府。

(一)坚持依法依规办事,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实施“十三五”法治政府建设规划,依法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及环境保护等政府法定职责,严格实行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咨询等制度,促进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政府的“法治指数”提升社会的“公平指数”。

(二)坚持科学高效办事,建设效能政府。加强机关干部职工的理论、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强化“知识恐慌”“能力恐慌”和“本领恐慌”意识;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建立和完善办事限时制、服务承诺制、失职追究制等制度,推进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强化绩效管理,推进政府工作项目化、责任化、具体化,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状,坚决追究不作为、慢作为、不履职行为,只争朝夕谋突破,以政府的“效率指数”提升经济的“发展指数”。

(三)坚持踏实求真办事,建设务实政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再多口号不如一个实际行动。每一名政府领导和部门领导,必须树立“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紧迫感,面对工作压力和挑战,不推诿、不扯皮、不躲避、不偷懒,在出现问题时主动担责,碰到难题时知难而进,遇到艰巨任务时积极承担,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工作落实。要层层传导压力,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乡镇、每一位同志手头都有事做,每一位同志都沉下身子抓项目,工作干一件成一件,营造思想上“合心”、行动上“合拍”、工作上“合力”的良好氛围,以政府的“踏实指数”提升群众的“信任指数”。

(四)坚持解放思想办事,建设创新政府。把创新贯穿到政府工作的每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抓工作,克服僵化保守,敢于思考、勇于思考,探索新路子、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解决新问题,着力推进工作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以政府的“创新指数”提升市场的“活力指数”。

(五)坚持公开阳光办事,建设廉洁政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切实加强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严控行政支出,降低行政成本。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坚决杜绝乱花钱、花钱不心疼的现象。加大对土地招拍挂、建设工程招投标、国有资产管理等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以政府的“清廉指数”提升人民的“满意指数”。

各位代表,苍洱春潮涌,扬帆正当时。新形势、新常态、新任务,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前行的道路上,一切观望和懈怠都是我们发展的羁绊,一切美好愿景只有在快干中才能实现。责任在心重千钧,使命在肩当奋进。无论工作多么困难,无论压力和挑战如何巨大,我们发展的意志不会动摇,我们实干苦干的精神不会松懈。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倍加珍惜艰苦耕耘创造的实践经验和广大群众的真情信赖,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振奋精神、竭智尽忠、知难而进、恪尽职守,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