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在大理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 2023年03月16日
- 来源:大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文本】
大理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剑
(2023年2月8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极不寻常、极其不易的一年。面对新冠疫情多轮冲击、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等诸多挑战,在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深入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走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脚踏实地推动保护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5.71亿元、增长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74亿元、增长2.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30.77亿元、下降3.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39亿元、增长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37.28亿元、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58亿元、增长3.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026元、22423元,分别增长3%和6.5%。
(一)抓防控、战疫情,全力守护人民健康。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的战略部署,因时因势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政策,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举全市之力投入6418万元,精准高效处置多起疫情,海东方舱医院、万人核酸检测基地、州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气膜实验室建成投入使用。快速增加发热门诊医护力量,18家二级以上医院全部设立24小时接诊发热门诊,及时公布第一批85个轻症发热诊疗站,组建144支诊疗小分队,市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增加至1812张,全力保障市民就诊需求。累计接种新冠疫苗214.51万剂次,全程接种率达99.49%。先后派出8名院感专家、22名医护人员、300名民兵支援上海和祥云、瑞丽等地,圆满完成省州隔离救治任务。统筹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等各项工作,有力推动疫情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抓保护、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认真落实洱海保护精准治理重点工作定期调度机制,全力冲刺洱海保护治理“6个两年行动”收官战,抓实截污治污体系提质增效工程建设,完成洱海湖区及一二级保护区界桩、标识布设,洱海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改善,全湖未发生规模化藻类水华,国控断面水质实现连续3年为“优”,全湖透明度均值达2.29米,提升至近20年来最高水平。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持续改善,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河(湖)长制工作获得水利部表彰激励。整合资源组建“苍山卫士”“洱海卫士”,苍山洱海全域统管效能显著提升。抓实各级环保督察和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191件信访投诉件全部办结。全国首家探索流域农业绿色转型的科技小院落地运行,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十四五”第二批项目清单,成功申报国家“无废城市”试点。林长制全面推行,苍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2022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成功举办。深入打造“两山”实践大理样板,湾桥镇中庄村委会荣获“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
(三)抓项目、兴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速。精准保障项目要素,争取到中央、省预算内投资项目8个、资金8635万元,获得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财政贴息贷款额度2.55亿元,全力推进393个重大项目,竣工38个。积极组织开展“一把手”招商洽谈,成功签约威士忌酒庄、麒麟烈酒等25项重大合作协议,引进州外到位资金190.46亿元、增长9.2%。娃哈哈数字化绿色饮料生产基地、清逸堂公共卫生健康防护产品(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大理华晟新能源等项目快速推进,欧亚乳业、顺丰洱海公司等19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成长”企业。“洱海绿色食品牌”打造持续提速,建成高标准农田1.4万亩,推广绿色生态种植6.11万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78个。强力推动旅游市场复苏,争取上级各类奖补纾困资金7241万元,下关沱茶厂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大理海洋世界、天龙八部影视城成功创建为4A级旅游景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547.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4.99亿元,大理市荣登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第6位。经开区产业集群发展提速增效,引进深圳致信、正信光电等企业落户园区,英利、昆宇等新能源项目建成投产,“苍洱云”应用不断拓展,产业数字化稳步推进。
(四)抓建管、提品质,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综合交通网建设加速,泰安桥拆除重建工程完成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大理火车站站房提升改造工程、大攀铁路引入大理枢纽工程等重大交通项目开工建设,大漾云高速、大瑞铁路大保段建成通车。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全力推进城市品质提升,231个老旧小区166.04万平方米完成改造,西洱河片区城市更新省级试点项目加快推进,正阳华府安置房顺利交房。强力推进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临建违建安全隐患集中排查整治工作,依法拆除临建违建387栋、31.1万平方米,拆出了一片新天地,拆出了一股精气神。完成关平路等4条道路提升改造和护民巷等26条背街小巷道路修补,苍山路等7条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新建污水管网6.9公里、雨水管网8.4公里。启动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完成25个精品口袋公园建设,喜洲镇入选省级绿美乡镇名单。爱琴海购物广场、“食玩火集”夜市建成开业,成为新的城市打卡点。“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和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实施,完成改造农村公厕70座、农村卫生户厕5461座,美丽村庄建设卓有成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深入推进。
(五)抓改革、促开放,发展活力持续释放。营商环境改革向纵深突破,严格落实减免退缓税费优惠政策,累计减税降费43.26亿元,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成效明显。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全面推行“一网通办”,1176项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全程网办率达91%。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新增市场主体1.59万户,增长19.37%。统筹推进8个领域77项具体改革任务,大理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一批国家和省级试点进入检查验收阶段,国企国资改革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科技创新、供销综合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全省首笔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成功落地。全力支持经开区加快打造开放平台,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智能物流园项目(一期)竣工验收,跨境电商产业园已入驻21家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81亿元。
(六)抓民生、办实事,人民福祉不断增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全面实施,脱贫群众人均年收入达15316元。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喜洲村等3个行政村入围省级精品村名单,洱海海西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园创建累计完成投资63.73亿元。完成3所中心幼儿园和3所“一村一幼”建设,西电幼儿园晋升省一级一等幼儿园,下关三小被评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大理二中、大理五中晋升省一级三等高中,城市中心厨房投入运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医药服务水平持续提高,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成效明显,市妇幼保健院通过二级甲等评审,乡镇卫生院均达到省一级甲等标准。扎实做好就业创业服务,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发放“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1.2亿元。全面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分别参保41.3万人、62.38万人。下关、大理文化馆分别被评为国家一级、二级文化馆,成功举办2022七彩云南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大理站比赛。科普工作成效显著,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市”。拥军优属和退役军人优抚政策有效落实,荣获“云南省第十一届双拥模范城”称号。残疾人托养、养老托育项目有序推进,惠民惠农政策补贴实现“一卡通”发放,2022年“10件惠民实事”全部完成。
(七)抓安全、防风险,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建成158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公开选聘7名法律专家为新一届政府法律顾问,全面落实干部学法、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等制度,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稳步推进。扎实推进“平安大理”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违法行为,禁毒防艾、反恐防恐持续加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任务稳步推进,“1+4”全科网格服务管理体系初步建成,公安“情指勤督舆”实战体系持续优化,城市快警实现“1、3、5分钟”快速处置,古城派出所荣膺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称号。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成功打造南五里桥村等3家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力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信访积案40件,圆满完成各类重大活动、重要敏感时期维稳安保任务。完成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县域普查,积极开展各类灾害应急演练,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专项整治,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
一年来,我们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立场更加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以及市委的决策部署更加有力。坚持重大事项向市委、市人大报告制度,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39件、政协提案289件,一批办理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务实举措。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深入开展以陈坚、高志宏、李金灿、张勇、周亚敏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镜鉴的警示教育,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工程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强化审计监督,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结合开展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学好身边人、做好当下事”、“我为群众算笔账”等活动,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激励各级干部勇挑重担、竞相出彩,全市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氛围愈加浓厚。与此同时,扎实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国防动员体制改革顺利完成。退役军人服务、新闻广电、宗教、外事、侨务、人防、地震、气象、统计、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慈善、残疾人救助、红十字会、政务公开、机关事务管理、档案、地方志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各位代表!踏平坎坷成大道,越是艰险越向前。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广大医护人员、党员干部、公安干警、村(社区)干部、志愿服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闻令而动,向险而行,始终坚守在保护人民群众的第一线,与全市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了齐心协力防控疫情的磅礴力量。在此,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2022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州委、州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共同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大理市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消防救援人员,向历届老领导、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大理市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大理市面临的发展任务仍然艰巨繁重,问题和挑战不容忽视:一是洱海水质尚未实现明显改善和稳定向好,洱海水环境不稳定、水生态功能脆弱,保护治理依然任重道远。二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海东停建债务风险集中凸显,防风化债和“三保”面临巨大压力。三是要素保障依然趋紧,重大项目支撑不足,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够,创新动能不足,支柱型产业和龙头企业不多,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四是市政基础设施短板较多,交通堵、停车难未根本解决,城市形象品质、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与城市自然禀赋、功能定位不匹配的问题依然突出。五是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均,养老、托幼、社保等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还有不少差距。六是部分干部视野格局小、执行能力差、担当精神弱等顽疾仍然存在,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由于我们主观努力不够,地区生产总值等6项经济指标没有完成去年人代会预期目标。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加快推进大理现代化进程的起步之年,也是大理发展触底反弹的攻坚之年。综合来看,全国全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疫情防控的调整优化,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地见效,各方面的增长逐步回归常态,发展回暖复苏的总体势头越发明显。我们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按照省委、州委、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部署,锚定三年上台阶、八年大发展、十五年大跨越战略发展目标,狠抓落实、奋力冲刺,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新突破。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州两会精神,按照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推进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治理,突出抓好城市品质提升和民生福祉改善,全力推动规划提升、项目突破、产业重构、文旅重塑,努力在实现“两城一区”样板田、“漫步苍洱”核心区、“美丽湖区、公园城市”战略目标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彰显作为全州经济发展主阵地、主引擎的应有担当,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理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围绕上述目标,要突出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苍山洱海保护,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好统筹保护与发展,大力推进绿色革命,加快实现苍山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完成生态环保投资10亿元以上。
统筹推进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三线一单”管控硬约束,推进洱海“两线”划定成果落地,做好新修订的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学习执行。巩固洱海保护治理“6个两年行动”成果,继续抓实入湖河流水质改善、城镇雨污分流改造、城乡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态系统修复等工作,扩大洱海湖湾清淤试点面,推动洱海水质、水环境、水生态同步改善,确保洱海国控断面水质为“优”,不发生规模化藻类水华。高标准开展洱海鱼类生态调控,建立洱海保护治理基金,实施好洱海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项目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加强苍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好将军洞至感通寺森林防火通道建设,扎实做好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工作。探索推进洱海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价值转化,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争创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打造“中国天然氧吧”城市。
深入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及西洱河四级坝水质达标工作。探索创新洱海周边万亩湿地资源可持续保护运营机制,全力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加快打造洱海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深入推进国家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工作,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力争创建省级美丽河湖7件。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集中式和“千吨万人”饮用水水质100%达标。
大力实施绿美大理示范点建设。以洱海流域为重点,加快打造一批绿美城镇、绿美社区、绿美乡村、绿美庭院、绿美交通、绿美河湖、绿美校园、绿美园区、绿美景区,力争打造省级绿美乡镇1个、省级绿美村庄3个以上,每个乡镇(街道)成功打造绿美示范点2个以上。持续压实三级林长责任,深入推进森林大理建设和国土绿化行动,完成人工造林9000亩以上,有序推进洱海流域绿色廊道建设。
扎实推进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绿色革命7个专项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启动智能生活垃圾分类及再生资源回收(一期)、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支持提升好“顺丰洱海模式”,进一步强化畜禽粪便收集处理和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快“无废城市”国家试点建设。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探索建立碳汇交易中心,加快绿色生产和低碳发展先行先试区建设,积极创建零碳城市。大力推行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创建一批绿色机关、绿色校园、绿色社区,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二)聚焦重大项目引领,持续增强发展后劲。坚持以重大项目为引领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全年安排市级重点项目382个以上,力争年度投资突破280亿元,完成政府投资136亿元以上。
精心做好项目谋划。紧盯国家、省、州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精心谋划一批增后劲、管长远、带全局的重大项目,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和前期工作力度,新增储备高质量项目500个以上。建立市级6000万元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竞争使用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抓项目的积极性。完善重大项目储备、预审、报批、建设、管理全流程服务推进机制,加快项目落地开工。加大对上衔接争取力度,做到“无中生有”、有中选优,确保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州“资金盘子”,力争全年对上争取各类资金20亿元以上。
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突出领导带头示范,实行全员招商和专业招商双轮驱动,调动一切力量、整合一切资源、挖掘一切潜力、用好一切政策,努力在招大引强上实现新突破。围绕产业发展、城市更新、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对外招商推介,加快美国恒绮大理医美项目、挖色多利康养小镇等洽谈项目落地,力争引进10亿元项目5个以上,3亿元项目10个以上,实现引进州外到位资金增长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700万美元以上。全力推进“僵尸项目”盘活与招商项目落地有机结合,力争嫁接引入一批高端承接项目,加快要素资源重新优化配置。
合力加快项目推进。继续实行市级领导挂钩项目责任制,建立季度竞赛比拼机制,按季度表扬超进度项目,通报欠进度项目的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实行定期专题调度机制,采取走访调研、现场办公等形式,及时解决项目推进难题,全力推动古城下沉式再生水厂二期、龙悦华府等57个项目尽快竣工,欧亚乳业总部、人民公园地下停车场等173个项目尽早开工,州医院医疗核心区、柿坪里光伏电站等66个在建项目加快推进,长发立交、象鼻岭水库等86个项目尽快完成前期工作,确保按期完成季度、年度投资任务。
(三)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提升经济质效。毫不动摇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继续在补链强链、调优结构上下功夫,加快培育多元产业,完成产业投资70亿元以上,占比28%以上。
加快绿色工业创新发展。继续落实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强化“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加快推进来思尔西南智能中央工厂、明阳集团西南研发中心等11个项目建设,启动大理清酒庄园、一邦水业饮用水数字化生产基地等7个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大嘉士伯啤酒、欧亚特色乳制品等系列产品推广力度,支持大理药业、瑞鹤药业等生物制药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培育,加快大理福斯特晶圆半导体项目落地建设,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以上,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以上,打造科技引领产业示范市,完成能源外工业投资25亿元以上。
推动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启动以苍洱片区为核心的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抓实喜洲古镇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双廊创建5A级旅游景区。加快推进普德赋、理想小镇·智慧湾桥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确保万豪艾迪逊、希尔顿嘉悦里等高端酒店项目顺利实施。深入推进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建设,高标准实施洱海湾、三塔之境等夜间景观项目,打造沉浸式夜游度假标杆城市。以“一带三道十八廊”为引领,深入推进洱海生态廊道、环苍山国家步道东段、42公里千年茶马古道示范段“三道”建设,加快太保大理颐老院、大理慢谷等康养度假项目建设,打造“有一种生活叫大理”的品牌旅居产业和以“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为主导的世界级婚礼目的地。以大理美好生活节统领重大文旅艺术活动,办好三月街、舞蹈节、音乐节、特色市集、国际影会等节会活动。加快建设智慧景区,加强酒店、民宿、旅行社、导游等服务质量监管,推动基础设施现代化、旅游服务标准化、市场秩序规范化。实现接待国内外旅游者增长6%,旅游总收入增长5%,完成旅游投资15亿元以上。
实施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深化“数字大理”建设,全面推进“企业上云”,加快大理城市服务超级APP、工业级5G应用场景展示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强与百度、蘑菇车联等自动驾驶技术翘楚企业合作,丰富智慧场景应用,着力打造全域自动驾驶示范高地。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支持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等领域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大理沧龙综合物流园等4个物流重大项目。
推动市场主体提质增量。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抓好纾困、培引、服务等重点工作,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实现市场主体净增1.1万户以上,其中企业净增3500户以上。抓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推进市域商业建设行动,支持发展直播带货、农村电商等新模式,规范有序发展平台经济,打响“与理相伴”区域公共品牌。结合大理机场口岸、大理经开保税物流中心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申建,全力引培一批国际货代、外贸综合服务等专业市场主体。
(四)聚焦城市功能完善,加快提升宜居品质。实施城市品质提升“12346”战略计划,全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品质,加快塑造山水城相融的城市风貌,完成城建投资110亿元以上,建筑业产值125亿元以上,建安投资185亿元以上。
高起点提升城市规划。围绕建设“两城一区”样板田、“漫步苍洱”核心区、“美丽湖区、公园城市”目标,加快完成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审批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高水平编制完善城市绿化、城市管网等专项规划,统筹路、电、水、气、信等公共设施及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快完成以西洱河两岸为核心的城市更新规划编制,优化各片区基础设施配置和功能定位。
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开工建设体育馆、城市规划馆、市民活动中心3个标志性场馆,持续推进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十四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城区弱电入地改造工程,完成建设路、泰安路等6条市政道路改扩建和智慧化提升。启动下关沱茶厂、苍山饭店等片区更新改造,加快沙河埂、绿玉文化片区等13个项目建设进度。全力做好绿美城市建设和国家园林城市复检迎检工作,启动人民公园、金星河带状公园等8个公园绿地提升改造和25个口袋公园建设,新增城市绿地5万平方米以上。
高品质完善城市功能。启动泰安桥拆除重建、杭瑞高速公路(G56)过境段快速交通提升、城市智轨试点等项目,全力配合做好国道G348外移新建项目、大理机场改扩建项目(三期)前期工作,加快大攀铁路引入大理枢纽工程、大理火车站站房提升改造工程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进度,构建“内畅外联互通”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等项目建设和城镇排水专项整治工作。推进“气化大理”建设,新建燃气管网40公里以上,新增燃气用户3500户以上。启动大麦地220千伏输变电站建设,完成满江、文献110千伏输变电站建设,加快补齐城乡供电短板,全力提升旅游聚集区供电能力。以龙尾关、凤阳邑为引领,持续加大对古街区、古院落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快建设一批智慧书屋、咖啡书房,打造书香大理·咖啡之城。
高水平开展城市管理。加快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制定统一的城镇管理和行政执法标准规范,实行城市“大管家”模式。大力实施集贸市场、交通秩序、市容市貌、背街小巷等专项整治,深入推进无物管小区综合治理。对违法建设保持“零容忍”,加大临建违建拆除力度,持续巩固拓展临建违建整治成果。实施智慧停车场及新能源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打通重点区域堵点,稳步缓解城市拥堵。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进文明创建常态化制度化,全力以赴决战决胜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国家卫生城市州市联创。
(五)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城乡整体统筹,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现代化,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全面融合,完成农业投资8亿元以上。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强化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动态调整“一户一策”帮扶措施,突出强化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认真落实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建立乡村特色产业联农带农富农机制,让农民在全产业链发展中得到更多增值收益。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旅融合”,加快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富民产业。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持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全域农业绿色有机化发展,确保粮食产量10.5万吨以上,力争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18个,实现农业总产值增长6%,完成农产品加工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市场主体带动作用,衍生发展一批数字农业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地,加快引进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争取打造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抓实抓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开展“设计下乡”活动,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和住房建设。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完成建设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95公里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0公里。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抓实农村厕所管护、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创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个、精品示范村3个、美丽村庄30个,抓好洱海海西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园创建,打造中国最美乡愁带。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认真落实“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力争每个经济发展薄弱村重点培养3至5名致富带头人。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大力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和乡贤等作用,大力整治大操大办、天价彩礼、老无所养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推动农村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六)聚焦深化改革开放,持续释放发展活力。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宽领域开放、更大力度创新,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盘活存量经营性国有资产,支持市国投集团完成AA主体信用评级,做强做优做大国有投融资平台。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优化二级板块、整合三级公司、精简人员机构,推动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规范村(社区)集体“三资”监督管理,持续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扎实推进信用创建工作,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强对信用村的金融服务。
着力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抢抓省委、省政府全面振兴园区经济的机遇,支持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聚焦经济发展主业,优化职能配置、提升发展效能,深入开展园区规模和质量提升行动,加快项目扩园、企业满园、集群强园。按照全州“双核驱动、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强化市县联动招商,加快推进“大祥巍”一体化发展。加大力度支持海开委盘活资源,深入推进停建分类处置和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加快上和片区物流园区建设和科创文教新城转型发展步伐。
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产业项目落地时间最短、群众办事服务最优”为目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提升“一网通办”服务能力。全面落实政府权责清单制度,着力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在市场准入、行政审批等方面,为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深入推进“服务上门、送策入企”,打响“大理服务”营商环境品牌。
(七)聚焦幸福指数提升,不断改善民生福祉。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快大理幼儿园、明珠幼儿园改扩建等项目建设,确保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25%以上。推进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大理一中新校区、大理五中学生宿舍等项目建设,组建下关一小、下关七小等教育集团,加快大理新世纪中学争创一级一等高中,放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有效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支持辖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发展。
推进健康大理建设。认真落实“乙类乙管”总体方案,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疾病群体的防治,全力保健康、防重症。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提升市域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推进“百县工程”,优化全市医疗资源布局,启动市二院、市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市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推进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壮大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队伍。广泛开展爱国卫生新“7个专项行动”和健康县城创建。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做强做大非遗产业,建立乡土人才信息资源库。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启动市文化娱乐购物中心提升改造项目,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谋划储备体育公园项目,新建4块公共篮球场和20条健身路径。组织开展好大理徒步旅游节、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理马拉松、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等赛事活动,打造大理特色体育品牌。
全面加强社会保障。紧盯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实施创业培训计划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新增城镇就业6500人以上。加快推进556套公租房项目建设,做好房地产项目保交楼工作。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加快托育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不断扩大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面,落实好城乡低保、特困、孤儿、残疾人补贴和临时救助等政策,大力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发展。
(八)聚焦共建共治共享,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大理。坚持把安全发展贯穿各领域全过程,积极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推动“平安大理”建设取得更大实效。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全面加强房地产领域风险防控,强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依法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回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统筹城市建设开发、洱海保护治理等资金平衡,多措并举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逐步削减存量、坚决遏制增量。健全金融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加强对非法放贷、集资等监测整治,“一企一策”稳妥处置重点企业风险。
持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全科网格”治理服务新模式,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顺利通过验收。常态化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强化各类调解衔接联动,依法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合理合法诉求。扎实推进“八五”普法,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一体推进法治大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争创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抓好拥军优属各项政策落实,争创第十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不断提升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开展出租房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加强禁毒防艾、反恐防恐工作,严厉打击网络电信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好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统筹抓好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灭火等工作,加快人防指挥中心、消防救援大队指挥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和社会动员体系,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扎实开展城镇燃气、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
各位代表!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我们一定坚持政治引领,深刻认识“两个确立”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最大底气、最大保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一定坚持依法行政,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我们一定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向发力,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建设廉洁政府。我们一定牢记“三个务必”,持续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全面推行“三法三化”和“三个马上”,确保定下的事情执行到位,部署的工作落实到位,让“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成为大理干部的鲜明特质。我们一定把百姓的事记在心上,从小处、细处入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怨的问题,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更多实惠。
各位代表,使命重在担当,实干成就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州委、州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大理篇章。
名词解释
同口径收入:2022年,国家实行更大力度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为真实反映财政收入,按照财政部统一口径,在人民银行金库报单收入数据基础上,还原增值税留抵退税金额及省财政调库收入后形成同口径收入(即同口径收入=金库报单收入+增值税留抵退税金额+省财政调库收入)。
6个两年行动:入湖河流水质改善、湖体透明度提升、城镇污水管网改造、城镇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美丽河湖创建6个两年行动。
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6项未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7%,欠4.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5%,欠8.5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欠4.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欠8.3个百分点;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欠3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欠1.5个百分点。
两城一区: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
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两线”划定:“湖滨生态红线”和“湖泊生态黄线”划定。
绿色革命7个专项行动:绿色国土、绿色开发、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绿色出行、绿色能源、绿色金融7个专项行动。
零碳城市: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型城市,也可称“生态城市”。
一带三道十八廊:建设大理古城、巍山古城、剑川古城及相关古镇、古村在内的历史文化名城示范带,环洱海生态廊道、环苍山国家步道、千年茶马古道和沿苍山十八溪建设生态良好、风景优美的生态绿廊。
一中心两基地:创新示范中心、数字经济产品智造基地、数字经济产业孵化基地。
城市品质提升“12346”战略计划:“1”指一河,即西洱河;“2”指两岸,即西洱河两岸;“3”指三个场馆,即体育馆、城市规划馆、大理·市民活动中心;“4”指四个节点,即风车广场、凤仪、云浪、上登四个入城高速路口;“6”指六条城市干道,即建设路、苍山路、宾川路、人民路、泰安路、兴盛路。
土、特、产:土即开发乡土资源,特即突出地域特点,产即真正建成产业。
爱国卫生新“7个专项行动”:绿城市、治污染、除四害、食安心、勤锻炼、管慢病、家健康7个专项行动。
三法三化: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
三个马上:任务一布置、马上抓落实,工作一部署、马上去推动,工作一完成、马上就反馈。
大理市2023年10件惠民实事
一、加强农村水电路网建设。维修养护农村供水工程10件,实现城乡统筹供水全覆盖。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26.6公里、配电变压器48台、低压线路10.23公里。完成环洱海生态廊道“村村通”道路工程45公里,建设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95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0公里。提升5G网络覆盖质量,新增5G站点30个。
二、改善教育体育基础条件。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所,新提供学位200个,资助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低于2万人次。新建公共篮球场4块、健身路径20条,低免费开放体育场馆50场次、接待体育锻炼群众45万人次。
三、实施卫生健康惠民项目。免费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2500人、600例白内障复明手术、100例尿毒症肾透析治疗。为5000名中学生提供脊柱侧弯免费筛查,为2000名中老年城乡居民提供免费脑卒中筛查,为2000名适龄妇女免费开展乳腺癌、宫颈癌筛查,为5000名40岁以上成年人提供大肠癌免费筛查。
四、提升基层公共文体服务水平。完成银桥镇文化站建设,开展50场送戏下乡惠民演出,培训不少于100人的业务文艺骨干。实施大理市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工程。
五、实施乡村振兴惠农工程。为参加职业教育的脱贫人口发放“雨露计划”补助120万元以上。对稻谷、能繁母猪、奶牛等9个保险品种实施政策性保险。实施农机购置补贴100台(套)以上。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00亩以上。
六、实施城乡绿化美化行动。完成风车广场、凤仪、云浪、上登4个入城高速路口绿化美化提升,启动人民公园、金星河带状公园等8个公园绿地提升改造和25个口袋公园建设,每个乡镇(街道)打造绿美示范点2个以上。
七、实施城区停车改善工程。完善中心城区公共停车场布点规划,完成智慧停车项目建设,因地制宜采取增设路面临时停车位、盘活各类闲置用地建设停车场等措施,增加2000个以上公共停车泊位,改善“停车难”问题。
八、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基本养老保险参保41.5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9.1万人。发放城镇家庭住房保障租赁补贴1300户。城镇新增就业65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万人以上,“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100人(户)。
九、增加优质托育养老服务供给。为152名困境儿童按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启动市托育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为15000名高龄(长寿)老人发放高龄(长寿)补助金,完成太和街道、下关街道和满江街道3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十、实施扶残助残关爱行动。为200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为30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为100名精神残疾人提供住院康复救助,为300名残疾人免费提供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为7039名“两补”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
责任编辑: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